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戏楼
◎王小勃
  戏楼竟然不叫戏楼,上面赫然写着:白家凹礼堂。说它是戏楼,是因为它承担了演戏的功能,因而也便称之为戏楼了。
  我的故乡就在凤翔南指挥镇白家凹村,戏楼位于村子中央的广场北侧,与村里的涝池一路之隔。戏楼很早就矗立在那里了,所以它的身世成了一个未解之谜。普遍的说法是,戏楼与村委会大楼一并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前几年,戏楼被粉饰一新,成了新农村建设的亮点。
  戏楼一直矗立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白家凹爱唱戏”,这是方圆五镇十村的普遍说法。其他村子一般隔几年唱一台戏,而白家凹一年一台,甚至一年几台。这样一来,戏楼就年年要收拾,年年都会迎来不同的使用者。戏楼,自然而然成了白家凹的形象。
  村子里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有古会,十里八乡的人都会来赶会。那时,已是农闲时节,伏天已过或者即将过去,北方迎来了阴雨连绵的季节。基本是每年一到七月十五,雨水也就如约而至。因此也有“白家凹锣鼓一响,房檐水乱淌”的说法。
  七月十五古会,是有名的大会。众多商贩被吸引过来,连着好几天不挪窝,生意红火得会都过去了,摊位还撤不走,直到七月十九临近村子赶会时才会在当天早上转移走。如果赶上唱戏,往往提前一个礼拜就支起遮雨棚,吆喝个不停了。
  七月十五会,一般都会唱几天戏。以三天四夜居多,也有唱五天六夜的。正会那天晚上,会请省里或者市里剧团的名角来助阵。那天晚上,整个戏楼前的广场早早就聚集了来自附近村子的人。他们有的开车,有的骑车,有的三三两两走着过来,戏楼下不同年龄段的戏迷黑压压坐了一大片。人们说着闲话等着开戏,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
  时间一到,礼花“开道”。戏楼下的人齐刷刷抬起头张望礼花在头顶绽放出各种形状。礼花行将结束时,一声锣响,人们不约而同地回过头来,目不转睛地盯着戏台。一阵精彩激越的乐器齐鸣过后,大幕渐开,大戏就上演了。
  戏楼在夜幕下显得庄重。一左一右两头爬山的老虎塑像呈回头望的姿势,前爪搭在山巅,气势恢宏。稍中间一点是两幅对称的凤鸟开屏石雕图,中间就是“白家凹礼堂”五个大字。整体看上去大气,充满了力量之美。彩灯在戏楼顶端蜿蜒巡回,配合着夜幕里的其他灯光,照亮了戏楼下的人群一张张聚精会神的脸。
  戏不可谓不精彩,戏楼却并不在乎此时被冷落。它知道,戏年年不同,戏楼却一直都在这里。
  (作者系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小说集《虹》,是省作协主办“文学陕军80后作家培训班”学员。)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