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在勤苦中缝制好日子
◎苏咏梅
  母亲是个手艺人。在我的家乡,她是方圆几十里有名气的裁缝。已逾花甲的母亲还未“退休”,仍在打理着她的裁缝铺。
  母亲的裁缝铺在村口的那条大路边。南来北往的人总会瞅见那间小房子,还有门帘上那红亮的“裁缝”二字。那间小房子并不是裁缝铺最初的模样,就如同母亲的容颜已经被岁月改变了。母亲最初的裁缝铺是我家院里的一间小屋。它被母亲隔成了两半,一半当卧室,一半用于缝纫。一台缝纫机,一台锁边机,一块三合板,一块自制的铁熨斗,一根挂衣服的铁丝绳,很是简陋。后来,母亲找人在院子旁建了一间小屋,就是现在的裁缝铺。
  母亲的裁缝铺,陪伴着母亲和我们那个朴实的村庄,走过了近四十年的光景,也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母亲的华发,母亲的容颜,便是对那间裁缝铺长情的告白。
  上世纪70年代,母亲从甘肃嫁到陕西关中农村。她的女红,在村里是出了名的。隔壁婶婶曾经对我说:你妈这双手呀,那可是太巧了……实诚的婶婶,找不出太多夸赞母亲的话,只是不停地重复着。待我长大后,终于能用自己贫乏的语言描述周围人对母亲的赞美:她将乡亲们送来的一些廉价的布料和那些破旧的衣服,施了魔法般变成大伙儿身上的俊俏新衣。在那物资匮乏的岁月里,母亲的裁缝铺装扮着乡亲们的生活。
  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1976年的初秋,25岁的父亲因公受伤,脑疾从此纠缠了他一生。那一年,母亲22岁。在记忆中,我是听着母亲“哒哒哒”的缝纫机声长大的。而今,每每忆起那些长夜寒风的日子,想起母亲冻裂的手指,和逐渐弯曲的腰背,心里便一阵阵发紧……那些年,乡村的夜很冷,停电是常有的事。每逢停电,母亲就借着微弱的煤油灯光,踩踏着那台东方红牌的缝纫机,“哒哒哒,哒哒哒”……母亲的心里,似乎永远涌动着一股劲、亮着一盏灯。
  缝纫的确是件“细色”活计,掐尺等寸,容不得半点马虎,还得有很高的悟性。母亲是个心性高的人,每件衣裳完工后,她总会细心打量一番,若是不合心意,即刻会返工的。追随着流行元素,母亲不断精进着她的手艺。从中山装、西服,到上世纪90年代流行的“慧芳服”,母亲样样能拿得出手。后来,母亲又学着做裙子、做唐装……甚至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来找母亲做衣裳。他们都说:“这媳妇心灵手巧,人厚道。”
  从街坊四邻到十里八乡,慕名赶来找母亲做衣服的人越来越多,小小的院子,好不热闹。有人来向母亲拜师学艺,可是母亲仍停不下来,她的白发也飞快地长了出来。在母亲的操劳下,我们家的日子好起来了……
  我们儿女劝说母亲,歇歇吧,别再干了,可我那倔强刚强的母亲就是不听。她依然劳碌着,但我看得出,她的内心是宽展的。她常说:“现在过的日子呀,就像做梦一样美。”母亲玩起了微信,弟弟为她取了一个长情的昵称:金剪银针,母亲自己欢喜,大家更是喜欢。
  母亲和她的裁缝铺,是流年里最美的画。母亲教会我们:好日子是在勤苦中缝制的!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