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本市新闻
第04版:金融之窗
第05版:副刊
第06版:广而告之
第07版:万象影刊
第08版:社会新闻
标题导航
|
唐代诗人姚合笔下的千阳
凤翔虢王记忆
宝鸡作家赴大水川扶贫采风
《心弦清音》研讨会举行
八旬翁《心声集》付梓
一号文件
红船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唐代诗人姚合笔下的千阳
◎杨惠强
千阳虽是个小县,但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历史上不乏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美文诗篇。唐代著名诗人姚合就是其中之一。
姚合是晚唐时期著名诗人,青年时期屡试不中,直到元和十一年(816年)才中进士,此时姚合已经36岁,被授予正九品下阶的陕西武功县主簿,主要负责记录本县日常发生的大事以及县署各类文书等。
元和十年(815年)春,姚合与同乡好友沈亚子等在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沈亚子得中,而姚合落榜了。五月,沈亚子“以记室从陇西公军泾州(今甘肃泾川)。而长安中贤士,皆来客之”,就是说沈亚子做了泾原节度使李汇的贴身记事秘书,长安中的许多文人贤士都去沈亚子那里做客。姚合也去了。他出长安,过凤翔,经停千阳,看到这里景色宜人,气象万千,祥和安定,遂诗意盎然,便写下了《穷边词二首》。诗中的“古汧州”,就是千阳。
将军作镇古汧州,
水腻山春节气柔。
清夜满城丝管散,
行人不信是边头。
这首诗显然是赞颂镇守将军的,然而诗人是巧借美景以示将军的防守之功。
从诗人简洁清丽的描写中我们看到一幅山清水秀、丝管悠远、景宜人和的边城山水画。悠悠的千河水滑润如油,泛着春潮向东奔涌而去;翠绿的千山蜿蜒烂漫,尽展春天的柔美;两岸男耕女织,安享悠然生活。入夜以后的边镇千阳,丝管悠悠,歌声袅袅,万家欢乐,一幅歌舞升平的景象。这样的春意盎然,这样的生机灵动,这样的安然恬静,谁又能相信这里是一个偏僻、穷苦的边境小城呢?景因人意,人随景动。诗中虽然没有写到千阳的人,但从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中,从字里行间的潜影中,千阳先民质朴、勤劳、智慧、安土乐业的美好形象得到了展示。
再看看姚合在千阳所作的另一首诗:
箭利弓调四镇兵,
蕃人不敢近东行。
沿边千里浑无事,
唯见平安火入城。
这首诗里的千阳一派太平景象,但这太平景象不是平白无故来的,而是将士们长期英勇守边的结果。如果不是“箭利弓调四镇兵”,就难以实现“蕃人不敢近东行”,当然“沿边千里浑无事,唯见平安火入城”也就无从谈起。这充分表现出将士守卫边疆的功劳,表达了作者对守边将士的由衷赞美之情。
千阳离京城长安也就是约二百公里左右的路程,但在当时已经是阻藩御敌的边疆,可见当时晚唐的国力已经大不如前。然而“藩人不敢近东行”“沿边千里浑无事”,这不仅是守边将士运筹帷幄、英勇御敌的功劳,也应该是千阳民众竭力尽财,支持屯兵,共同抗击的结果。只有军民一心,护土保疆,才能实现“唯见平安火入城”这个令皇室满意、将士受褒、民众安心的良好局面。千阳先民顾全大局、支军拥军、保家卫国等良好形象也自然通过这首短诗得以充分体现。
一千多年前的“穷边”千阳景色宜人,民风淳朴,地安业兴。如今,我们应当更有理由和自信把她建设得更加富裕、和谐、美好。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