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副刊
第04版:广而告之
标题导航
|
周养俊诗集《故乡的云》出版
散文集《水杉颂》首发式举行
报告文学《飞越陈仓》问世
唐明皇在凤县的感伤之作
一号文件
红船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一号文件
■莫伸/著
徐茂俊十分气愤地到加工厂骂了一通:“国家暂时困难,给个老红军供应一点猪吃的米糠,拿去救命,犯什么法,天塌下来有我顶着!把钥匙拿来,我去称,顶多把我这个局长撤了,还能怎么样……”随后叫我去用筛子筛了一堆米糠,记得有60多斤,这下可解决了大问题。事后,我又从酒厂里经常买点酒糟子来,基本上就能吃到秋天苞谷成熟的时候了。
1964年2月3日,癸卯年腊月二十,家里又添了一个最小的儿子,因为生他时一群大雁刚从天上飞过,取名叫雁娃。这一年国家已允许开垦“八边地”了,到了冬天,生活紧张的局势已基本扭转了,家家户户基本上已能过个“低标准瓜菜代”的生活了。多年来我的月工资一直是35元钱,困难时只能买100斤红萝卜,孩子们一个个是怎么盘大的,没饿死能活到今天,连我自己也不相信。
……
陕西共分三大块:陕北、关中和陕南。
三大块中,最穷的是陕北,陕南次之,最富庶的是关中。
关中也被称作八百里秦川。这里土地平坦,土壤肥沃,加上风调雨顺,因此自古以来就是闻名天下的米粮川。而在整个关中平原,户县又是优中之优。即使在民国十八年那场空前的大灾荒中,户县的粮食情况也远比其他地方好得多。
但是从农业合作化运动被强力推动以后,户县老百姓的日子同样变得越来越穷,越来越难。也和历史上曾经发生灾难时一样,户县尽管同样贫穷,同样困难,却远比陕北、陕南等地强得多。李百灵在他的《农情忠言录》中,以相当传神的笔调记录了当时户县的情况:
此时的户县和全国相比,处境相对好一些,但人们仍然无法逃脱常年饥饿,人人面带菜色,不是干瘦乏力,就是浮肿蹒跚。饥肠辘辘的老百姓疯狂一般吞食着所有可吞食的食物,什么麸皮、糠糟、油渣、麻籽、豆渣、槐花、榆树皮、苞谷壳。实在没有办法了,“观音土”也只得下肚。人们整天都是想着从哪里弄来吃的。
李百灵告诉我,即使这样,青海、甘肃的饥民还浪潮般地朝户县涌来。他以如椽之笔记录着这批难民的生活:
沿门乞讨,吃了上顿没下顿,许多人在街道,饿得呷着口水,缩着脖子,四处转游(悠)。目光不住地睃(逡)巡,发现有人在食堂或路上吃着馍,就悄无声息,猛地扑上去,把馍抢来,往上吐唾沫,或扔入路旁驴粪牛粪堆中,任你气愤痛骂,殴打撕扯,决不还手,也无力还手。被抢之人如嫌馍脏了,就放弃了。抢馍的人根本不在乎馍脏不脏,三口两口狼吞虎咽就把馍塞下肚。但有的被抢人,馍再脏也要抢回来,抢馍人便白挨一顿打。这样的事,县城街道上每天都要发生两三起。
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人民的吃穿用全面紧张。户县1961年与1960年的商品供应相比,猪肉下降了60%,火柴下降了63%,肥皂下降了50%,胶鞋下降了80%,白酒下降了60%,自行车下降了77%,缝纫机下降了39%,炼油下降了37%……
刘雪海一家人
1968年,我作为知识青年到宝鸡县天王公社十二盘生产大队插队落户。
紧挨着我们知青点居住的是刘雪海一家。刘雪海是生产队的会计,也是一位勤朴忠厚的农民。刘雪海的媳妇是一位忠厚善良的妇女,她非常真诚地关心着我们这批不谙世事的知青。尤其是后来知青陆续招工回城,而种种阴差阳错的机缘使整个生产队只剩下我一个知青时,她经常给我端来一碗面或者拿来两个馍,让我能够吃口热的吃顿饱的,使我始终对她怀有深切的感恩之情。至今,距当年插队落户已经有四十年时间了,但是我们队的不少知青都与十二盘的乡亲们仍有来往,都与刘雪海一家人仍然保持着非常融洽也非常亲密的关系。
那时,刘雪海一家有七口人。除了他们夫妇俩,还有刘雪海的大哥和二哥(他们都是光棍),再就是大女儿刘吉香、二女儿刘吉秀、儿子刘文忠。后来我招工离开农村后,知道他们又添了小儿子刘怀忠。
农村妇女一般不称呼名字,山区更是如此,所以我们一直称呼刘雪海的媳妇“吉香她娘”。改革开放后,吉香和吉秀相继出嫁,而且都嫁到了外村。家里只有文忠和媳妇巧燕同老人们在一起过,我们才又慢慢地改称她“文忠娘”。
也许是因为文忠娘说话带有明显的甘肃口音,我头一回接触她,就知道她是甘肃人。至于是甘肃哪个地区,为什么会来到陕西,则从来没有问,也不需要问。尽管那时我们还很年轻也很幼稚,但是困难时期的一些生活片段还是牢牢地镌刻在脑子里了。那时候来自全国各地的乞丐潮水般朝关中平原涌来,村里有几个外来户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是,几乎每年收麦以后,文忠娘都要回甘肃一趟。那些年,到处粮食紧张,她每次回去,照例会背些粮食。十二盘出山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需要走约30公里才能到达山口。出山后还要再走大约10里路,才能到达西宝线上一个叫阳平的火车站。每次她就是从这里上火车朝甘肃返。那时候我脑子里隐隐闪过念头:那么遥远的距离,那么辛苦的跋涉,她为什么总要不辞辛苦地回去?
凭着一种直觉,我觉得这和当年那场大饥荒有关,但是为什么会与它有关,我却没有任何依据。
(连载11)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