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专题
第04版:西秦视点
第05版:政法专刊
第06版:教育周刊
第07版:体育周刊
第08版:综合
标题导航
|
乡村兴则国家兴
李家窝移民点为啥静悄悄?
村里不见柴草堆秸秆变成有机肥
廉政文化扮美文谢村
靠养牛过上好日子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李家窝移民点为啥静悄悄?
本报记者王玲
3月20日,记者来到陈仓区坪头镇新民村一组李家窝移民搬迁安置点。
安置点就在大路边,一排崭新的房屋格外耀眼,灰白相间的外墙,统一安装的朱红色大门,门前青砖铺地,看起来美观大气。春光明媚的午后,村里却静悄悄的。
一下车,记者就见到了大湾河村村支书洪四宝。他有点抱歉地对记者说:“今天村里快没人了,天气好都出去了。”
“去哪了?”记者问。
“打工去了,大部分村民都在九龙山景区干活。”洪四宝说。
熟悉大湾河村的人都知道,2017年7月,李克强总理来村里视察脱贫攻坚工作。当他看到深山里的李家窝(大湾河村一组)满是土坯房时,叮嘱当地干部群众要进行易地搬迁,算好易地搬迁的细账,要让群众搬得出、能发展、能脱贫。
总理的嘱托给了当地群众脱贫奔小康的强大动力。经过近一年的筹备,去年,李家窝23户村民全部告别了土坯房,7户搬到了陈仓区千渭上居,住进了楼房;其余16户集中安置在新民村一组的安置点。
记者随机走进一户村民家。这套房子132平方米,除客厅、厨房、卫生间外,还有五个房间。客厅里装饰一新,时尚的沙发、大屏幕的液晶电视等一应俱全,根本看不出来是山里人家。屋主人刘成告诉记者,儿子一家在宝鸡市区打工、照顾孩子上学,他们老两口在家养猪、种地,还经营着一个磨坊。
“我们搬出来生活方便多了,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我们还要好好干,争取多享几年福!”刘成的爱人高兴地对记者说。从她的话里,记者能感受到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洪四宝说:“搬出来后,大家的精神面貌变化非常大,过日子的劲头一个比一个足。以前在老村里,吃完饭人们就聚在一起拉家常,东家长、西家短,一扯就是多半天。一天天就这么过去了。现在你看看,村里几乎没闲人,从附近的九龙山到内蒙古、新疆等地去打工,出不去的也想办法在家里干点啥,都铆足了劲把日子往前过!”
原来,静悄悄的后面是大湾河人奋力奔小康的希望与梦想!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