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社会新闻
第04版:文化周刊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文化周刊
第07版:文化周刊
第08版:综合
标题导航
|
1946年大年初三 教育家吴惠民带领800多名流亡师生离开王堡村,踏上归乡路
1943年正月豫剧名角常香玉为河南难民义演,在宝鸡与爱人陈宪章因戏结缘
1939年大年初一音乐家张寒晖带领流亡学生走上纸坊村街道,演唱爱国歌曲
抗战时一个除夕夜文学家梁实秋漫步在宝鸡街头,吃了一顿饺子
1062年春节诗人苏轼在凤翔写下“馈岁”“别岁”“守岁”组诗,思念家乡和亲人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抗战时一个除夕夜文学家梁实秋漫步在宝鸡街头,吃了一顿饺子
本报记者张琼
“抗战期间有一年除夕夜,我在陕西宝鸡……我叫了二十个韭菜馅饺子,店主还抓了一把带皮的蒜瓣给我,外加一碗热汤,我吃得一头大汗,十分满足。”这是文学家梁实秋在《饺子》一文里的记述,写了在宝鸡过春节的情景。
梁实秋具体是在哪一年来宝鸡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抗战期间,逗留宝鸡的文化人确实不少,茅盾、老舍、艾青等人都曾来过宝鸡。当时,宝鸡处于交通枢纽位置,连接了陕、甘、青等多个省份,加上工业发达,一部分民族工业、工厂迁到宝鸡坚持生产,商人、商品聚集,使宝鸡呈现出繁荣景象。茅盾曾在《“战时景气”的宠儿——宝鸡》里写道:“宝鸡的田野上,耸立了新式工厂的烟囱;宝鸡城外,新的市区迅速发展,追求利润的商人、投机家,充满在这新市区的旅馆和酒楼;银行、仓库,水一样流转的通货,山一样堆积的商品和原料……”
梁实秋看到的宝鸡,与茅盾文章中所写的宝鸡景象基本一致。不过,除夕夜,许多餐馆、店铺歇业了,梁实秋漫步在宝鸡街头,这时“遥见铁路旁边有一间草棚,灯火莹然,热气直冒,乃趋就之,竟是一间饺子馆”。梁实秋为什么对这顿饺子印象深刻呢?缘于宝鸡美食的实在和宝鸡人的热情。宝鸡饺子个头大、馅儿足,很实在,仅二十个饺子就吃饱了。店主也十分热情、大方,在物资紧张时期,无偿给客人提供一把蒜和一碗热汤,令客人惬意舒适。
人在异乡,除夕之夜,梁实秋在宝鸡的这顿年夜饭虽然简单——二十个饺子、一把蒜、一碗热汤,但他感受到了温暖和满足。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