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专题
第04版:文化周刊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质量专刊
第07版:广而告之
第08版:专题
标题导航
|
宝鸡人上学的那些故事
1978年 机车钳工在铁皮车厢里备考,圆了十余年的大学梦
1981年 扶风娃背着干粮,冒着寒风,走路40分钟去上学
1999年 山村姑娘带着臊子,骑着自行车,载着一袋面粉去学校
2018年 小学生坐在暖气教室里,享受现代化教学设备带来的便利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1981年 扶风娃背着干粮,冒着寒风,走路40分钟去上学
本报记者祝嘉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思潮兴起。“回想我那时的上学情况,现在的孩子根本无法想象。”在我市教育行业工作的李欣说。
1981年,扶风人李欣刚上小学。那时,好几个村子才有一所小学,他从家到学校要走40分钟。每到冬季,天还没亮李欣就背着书包、带着干粮去上学。路上没有路灯,也没有手电,李欣和同学们借着月光走路。有一次,李欣不小心踩进路边的水渠里,半截棉裤都湿透了,冻得他直打哆嗦,只好回到家,换上弟弟的棉裤往学校赶。那时能上学不容易,所以再苦再累,孩子们也能克服。
李欣回忆:“那时,教室里的黑板,就是一块刷过墨汁的木板,所谓的课桌椅,就是一高一低两个水泥台子。冬天,水泥台子冰凉冰凉的,我们坐在低的台子上面,即使隔着棉裤也能感到屁股底下刺骨的寒冷,趴在高的台子上面,手冻得又红又肿,要不停地放在嘴边哈气才能握得住笔。”李欣读书的教室里,窗户上没玻璃,而是薄薄的塑料纸,大风一刮就吹破,老师总是换不及,遇到下雨天,雨水潲进来,大家顾不得脸上、身上被打湿,不约而同地先把课本保护好。
与现在不同,那个年代,李欣所在的小学教学科目有限,只有语文和算术两门课,学生们每天做完作业,还要帮家人去田间劳作或带弟弟妹妹。李欣说:“那时条件虽然艰苦,但也磨炼了我们的意志,增长了我们的才干。当年接受的教育促使我立志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我的经历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我现在很重视子女的教育,希望他们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将来在各行各业作出比我们更大的贡献。”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