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专版
第04版:社会新闻•交警之窗
第05版:文学周刊
第06版:文学周刊•连载
第07版:健康养生•广告
第08版:综合
标题导航
|
新年的祝福
似水流年
元旦的来历
一号文件
红船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一号文件
■莫伸/著
农民不服气,质问乡长:你既然没把握,为啥非要强逼我们种?
乡长回答得非常轻松:上级安排的,我有啥办法!
事后推测,乡长的回答有可能是假,但也有可能是真。问题在于,无论真假,你都无法撼动和改变它。真的是上级指示他这样种,他确实没有办法,只能照办;如果没有上级指示他这样种,纯粹是他自己想当然地出此“妙招”,那同样没有办法,同样只能照办。
陈冏台放假的时间并不长,但这正是合作化各种矛盾急剧呈现的时期。这一个月中,几乎每天都有大量的现象和事件朝他拥来,使得他在应接不暇的同时,也逐渐产生出一种感觉,这种感觉起初隐约,后来明显,最后竟变得越来越强烈。这就是:1956年以前,农民的日子过得很平和,也很好;1956年以后,随着农业合作化推进的速度加快,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
他心里很焦急。农村中复杂的现实与他在报纸上、学习材料上所看到的情况差距太大了。在炮校时,他读到和听到的全是农业合作化的好消息。但是回到农村,才发现这些好消息是多么虚假。比如报纸上整天说农民敲锣打鼓地欢迎合作化,而事实上,农民是不敢不敲锣打鼓,不敢不加入合作社,否则大帽子朝你头上一扣,你的日子就怎么都没法过了。陈冏台发现,随着农业合作社的建立,农民确实是被有效地组织起来了。这种组织如果用在军事上,应当说相当有效也相当有力;但用在劳动上,则远不是那么回事了。合作社越大,与农民切身利益就越远。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指望农民“爱社如家”呢?
何况,之所以提出“爱社如家”,至少说明“家”是农民心爱的。而“社”只能提倡农民去爱。至于农民是不是愿意爱,能够爱到什么程度,那就不是简单的说教和粗暴的强迫所能够实现的了。
在这种情况下,怪事屡屡出现。农业合作化被大家嘴上说得好得不得了,但就是不打粮食;集体生产被报纸上吹得好得不得了,但就是大家出工不出力。
那时陈冏台的思想认识水平还不能达到更深的层面,他通过一件件具体的生活事件来对农村的状况进行观察和思考。这些观察和思考使他感到,很多问题其实并不是不可避免,那完全是由于部分干部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宗派主义以及不走群众路线而造成的。一些从上面派下来的干部根本不懂农业生产,他们完全不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只图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大搞形式主义和命令主义,置群众的利益于不顾,硬是把党和政府放到群众的对立面上去了。
他心里非常焦急。
历史踪迹的探溯者
当我在户县采访和了解半个世纪前这一段曲折的历史时,我的心情既沉重又遗憾。
说沉重可以理解,为什么说遗憾?
2002年我在铜川市印台区红土镇拍摄电视连续剧《郭秀明》时,结识了当时红土镇党委书记杨红刚,继而又认识了杨红刚的父亲杨彦芳。杨彦芳是一名从农村基层中走出来的干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曾在基层农村担任公社书记,以后又担任了印台区计划委员会主任和铜川市委党校副校长。这是一位性格耿直、品行正派,勇于实践也勤于思索的长者。他身上具有的朴素的思想和朴素的作风,使我深为钦敬。
非常巧的是,20世纪50年代初土改时,杨彦芳就在户县农村搞查田定产。
杨彦芳告诉我,那时他还不到20岁。当时他和一批热血沸腾的青年人用尺子丈量土地的长宽,计算土地的面积。那时候工作没黑没明,非常辛苦,却也令人振奋和激动。他们把土地的情况量准算清后,就快马加鞭地给农民发放土地证。
杨彦芳说,让他终生难忘的是,有一回他到户县所辖的秦岭深山区去看望农民,发现有一户农民在毛主席像前放了一个香炉,并敬着香。
杨彦芳指着毛主席像问农民:知道他是谁吗?
农民回答:是给我分土地的爷!
杨彦芳说:当时农民对共产党对毛主席的感恩之情,确实是发自内心的。
但是当合作化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农民手里还没暖热的土地突然又被一股脑儿拿走后,情况很快就变化了。
彼时户县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整体呈现出一种什么状况呢?
中国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生得朴素,活得清白,无论岁月怎样流逝,无论生活多么曲折,他们总是在历经曲折之后,最终以一种淡泊的心态和理性的态度来厘清历史,回望来路。
户县工商局退休干部李百灵就是其中的一位。
李百灵,户县人。1943年出生。
2011年,当我在户县采访李百灵时,他已经年近七旬。
李百灵给我谈了对从前和如今一些农业问题的看法,只谈了短短几句,就使我对他肃然起敬。
之所以肃然起敬,是因为两点:
一、他直言不讳,追求真理,具有真正的文人风骨。
二、他态度客观,实事求是,展示出真正的学者风范。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是,李百灵对农业合作化的弊端看得非常深彻,同时,他对改革开放后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分田到户所产生的弊端,同样不留情面地尖锐批评。
(连载5)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