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子长煎饼
    高杨    西安人,曾出版随笔《理想花》《时光的光》以及《中国文学家访谈录》,有作品被选入中学生语文教材。

  说起煎饼,我不得不先咽一下口水,好好地描述一下我记忆里最美味的美食——子长煎饼。我六岁才第一次回到远在陕北清涧的外婆家,水土不服的我,也是平生第一次吃到子长煎饼。那白白的用荞麦做成的煎饼,薄如纸、透如玉,口感筋道,卷上卤猪肉和土豆丝,竟还要配上一碗酸爽好喝的煎饼汤。
  我是关中人,在奶奶家吃麦面煎饼,回到外婆家吃子长煎饼。我固执地认为,煎饼就是陕西人的美食,但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渐渐才知,煎饼是全世界人民的家乡菜。
  丝绸之路的另一端,亚平宁半岛上的古罗马帝国,煎饼就是他们的传统菜。早在公元前9世纪前后便有关于薄煎饼的记载。富足的古罗马人将烤熟的肉卷在薄饼里大快朵颐,还要再来一杯葡萄酿造的美酒呢。
  公元前6世纪,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处——亚平宁半岛的西南角坎帕尼亚地区,有一座古城慢慢崛起。庞贝,本来只是一座小渔村,依托优越的地势,逐渐发展为城市,成为意大利仅次于古罗马的第二大城市。庞贝古城的富豪们,吃遍了生猛海鲜、鱼龙兽怪,却离不开一种不起眼的面食。那是一种仅仅涂抹着橄榄油和蜂蜜的烤饼,它大致是亚平宁半岛上最早的煎饼。有人说,这张烤饼是比萨的雏形,但有更多的人说,比萨的雏形是马可·波罗来中国旅游时看到山东的葱油饼,而带回意大利发展而成的,这一差可就是一千多年了。
  遥想马可·波罗来中国,是公元1271年前后,传说他因为着迷神秘的中国文化,于是在十七岁的时候跟着叔父和父亲一起来到中国经商与旅游。据他自己在后来的著作《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他们跨越千难万险,终于在大都面见了蒙古帝国大汗——忽必烈,并呈上罗马教皇的亲笔书信。大汗对他们的壮举称赞有加,并慷慨应允他们对中国进行进一步考查。马可·波罗毫不吝惜美好的语汇来形容当时的中国,他认为她是富庶、发达、文明、美丽的国家。每一座他所到过的城市,都有着鲜明的风格,却一样充满着神秘而美好的气质。
  1298年,回国后的马可·波罗参加了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战争,不幸被俘。在狱中他遇到了作家鲁思梯谦,于是,他将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想讲述给了鲁思梯谦。鲁思梯谦没有出狱便完成了名为《马可·波罗游记》的奇书。
  《马可·波罗游记》像是一座巨型的海市蜃楼,向欧洲人展示出他们不可思议的亚洲景象。一向固执地认为亚洲贫穷、落后、荒蛮的欧洲人无论如何也不能相信,与他们毗邻的那一块大陆已经如此发达和富裕。震惊之余便是近乎愤怒的怀疑,马可·波罗没有想到,伴随着赞誉,质疑的声音也越来越高。根据他所写的内容,地理学家们甚至认为他根本没有离开过波罗的海,另一群人则坚信马可·波罗在中国的一切经历。
  历史是由误会组成的,而被误会也是表达者常会遇到的。马可·波罗的故事不能免俗地成了历史。1324年1月8日,70岁的马可·波罗走到了人生的终点。马可·波罗指天发誓,“如果我没有到过中国,我愿意接受上帝的惩罚……但我所说的,还不及我见到的一半。”
  时至今日,还是有人会问,煎饼和比萨到底有什么关系?这个世界到底是先有煎饼还是先有比萨呢?理性地看,这实在是个伪命题,如果我们硬要将长得相似的食物都变成同宗同族,食物的历史一定能乱成一团麻。我宁可相信,因为小麦的出现,才出现了煎饼这种美食。煎、炒、烹、炸,是食物发展的规律。文明常常并行发展,未必因出现的先后,就表示出传承关系。就像公元前6世纪就出现在意大利庞贝古城的薄面饼,与公元8世纪左右中国的唐朝,出现在泰安可以当作陪嫁的煎饼,都是老祖先留给人们的优厚礼物,没有哪一张煎饼显得更珍贵或者更平凡。
  比如,希腊有种神秘的美食,名字叫:藏起来的东西。不难想象这与煎饼一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面饼包裹着大块的羊肉、酸奶、牛油果以及蔬菜丝,再撒上特别的香料。强迫症们一定又痛苦地想象,这张大饼与中国的煎饼是不是有着什么关系呢?
  早在中国的战国时期,公元前三百多年,希腊有一位年轻有为的统治者——亚历山大大帝。他听从恩师亚里士多德的指教,将目光投向了亚洲东方一个神秘的古国。
  公元前334年至前324年,亚历山大大帝发起了远征,史称“亚历山大东征”。这场长达十年的远征,强行地促进了古希腊文明与东方文化和经济的交流。骁勇善战的亚历山大大帝,一路从希腊而来,进而横扫中东地区,不费一兵一卒占领埃及,荡平波斯帝国,征服全境约500万平方公里,却止步于印度。当他取得了最艰难的一场胜利后,他终于意识到,用战争做交流的手段,最终是一场自我毁灭。他停下了向前冲杀的脚步,转回头向家乡的方向走去。
  多年在外流亡征战使他感到疲惫,就连他的手下战将们也深深地厌恶了他那些与征服、探索、开疆扩土有关的梦想。他于32岁时,离奇死亡,有人说那是他的大将联合毒杀了他。之后,帝国迅速崩溃瓦解,被分割成四块。亚历山大和他的大一统帝国由此谢幕。
  一百多年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重新踏上了那条沟通亚非欧的古道,而他并没有带上弓弩和长矛。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