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专题
第04版:专题
第05版:政法专刊
第06版:金融之窗
第07版:特稿
第08版:健康养生
第09版:公益广告
第10版:广而告之
第11版:副刊•连载
第12版:社会新闻
标题导航
|
挖荠菜
家乡的变迁
家乡的桥
守护健康
车轮上的岁月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守护健康
薛源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中,我已在基层卫生岗位工作了26年。
小时候,我们村医疗站设在三间土坯房里,两位年过半百的大叔分别在中医及西医诊室坐诊,还有一位30多岁的女防疫员,她既要做护士,又要做好全村家畜的防疫工作。医疗站仅有的设备,是几支体温计、两副听诊器、三个出诊箱,从未见过血压计的影子。医疗站配备的药品非常少,大多是中草药,而且多是医生抽空上山自己采挖而来,诸如柴胡、苍术、大黄、车前草、槐米等。新采摘的中药材常挂在医疗站的门前屋后,散发着浓浓的药香味,晾干后,被医生切成段或丝,巧妙配伍,用于诊疗乡亲们的伤风感冒及季节性多发病。乡亲们患病来医疗站,花不到五毛钱,请医生开些中药,用黄麻纸打包拿回家,支几块方砖,扯几把麦草,生火煎熬趁热服下,顿觉浑身舒坦,休息片刻,就又去干农活了。
那时候,小孩患寄生虫病和腮腺炎很常见,医疗站的医生就用新鲜的石榴皮、板蓝根熬汤免费给我们喝,那辛酸苦涩的味道至今难忘。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隔壁大婶家的录娃,因患肠痈,治疗十多天高热疼痛仍未好转,县医院准备手术治疗。最后还是医疗站的中医大叔反复脉诊、调方,一周就痊愈了。从那时起,我就被中医的博大精深和神奇疗效所震撼,更被基层医务人员救死扶伤的精神所感动。
我上高中的一年,同班的一个男生原以为是跑肚拉稀,10多天后出现高热昏迷,危在旦夕。我们忙借架子车,连夜翻山越岭送他到乡医院,他被确诊为中毒性痢疾并发脑炎。病情危急,但乡医院缺少药品,如果转县医院可能途中会出意外。乡医院的医护人员主动放弃夜休轮流值守,在血源不足的情况下奋战三天三夜,并无偿献血,视病人如亲人,最终从死神手中夺回了他年轻的生命。我当时作为陪护者,目睹了全过程,对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医者仁心的行为分外感动,更对“白衣天使”这光荣而神圣的职业产生了浓厚兴趣。
过去,医院的条件有限,但艰苦的环境阻止不了大医精诚的基层医务人员尽职尽责忘我工作的热情。如今,改革开放的春风如一剂强心针,处处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医疗卫生领域的新变化尤为突出。县镇村各级医院脱胎换骨,从硬件建设入手,一座座现代化的门诊楼、住院部相继建成,最新的医疗设备也同步配置。以前仅在市级医院才能见到的诊疗快捷一体机、输液呼叫电脑系统等,现在每个标准化村卫生室都有了。
漫步新农村,乡亲们夸赞最多的是新农合让每个人受益匪浅,小病不出村,药品零利润,体检定期做,大病有统筹。我们村的青年小孟,陪父母在镇医院做定期体检时,顺便谈及自己身体不舒服的症状,被转诊到县医院确诊为额叶脑膜瘤,及时手术切除后配合中医调治,治愈了困扰他多年的头痛。总共4万多元的医疗费,经过新农合报销、大病补贴、贫困救助,他仅支付不到2000元。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