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影视记忆
杨建玺
  1979年秋天,我出生在扶风县天度公社晁留生产大队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我刚上小学时,老师要求我们:“要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学习,到了21世纪,我们的生活就会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我常常憧憬着,啥时候才能盼来这美好的日子呢?
  改革开放后,上世纪80年代初的农村,不管粗粮细粮,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生活还是很贫穷。农户的家用电器,除了手电筒就是收音机,就这好多家庭还没有。在我刚记事时,村里才刚刚通了照明电,煤油灯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1985年,我四爸家买回了村里第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全村沸腾了,父老乡亲都涌到四爸家那个不大的院子里看电视。四爸家那间小小的偏厦房里,从炕上到地上,被人挤得满满的,就连窗户外也站满了人。后来,四爸为了方便大家看电视,每晚就搬把椅子放在院子里,把电视搁上面,把两根像昆虫触角一样的天线抽得好长好长,直到调到最清晰为止。干完农活的人们,有的连饭都顾不上吃,拿个馍馍就早早赶过来,唯恐迟了占不到最佳位置。那时候只有四频道和八频道(陕西一台和二台)。然而八频道不是“织布”就是“下雪花”,画面模糊得基本看不成。
  记忆中最早看的电视剧是老舍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四世同堂》,那时也看不懂,每当电视剧开始不久,我便睡眼蒙眬。电视里演的啥内容一概不知道,广告词却记忆犹新。有卖录音机的:“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有卖洗衣机的:“秀兰,俺给你把洗衣机买回来咧……”有卖冰箱的:“长岭,阿里斯顿……”人们总感慨,这些新奇的玩意太好了,啥时候咱们也能用上这洋机器?
  四爸家的电视买下不久,村里集体又买了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放在村子中间的会计家里,每天晚上会计就把电视抱出来,放在他家门口用砖砌成的1米多高的四方台子上,给大家播放电视节目。从此后,每晚四爸家院里一群人,会计家门口人更多,就像放电影一样,邻村的人也都跑来看电视。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农村家庭的电视才慢慢多了起来,彩电还是不多。有人买来那种红一道、绿一道的塑料片贴在黑白电视屏幕上,图像上也就出现了一道红一道绿的,感觉效果就是不一样。
  除了看电视,那时候人们还看露天电影。农村老人过寿或去世了,儿女们便会请来放映员,放几场电影以示庆贺或怀念。每当谁家过事要放电影,村里就像举行大型盛会一样。孩子们在电影场里尽情地打闹玩耍,村里的大小伙义务帮放映员栽挂银幕的杆,挂音响喇叭,搬放桌子等。吃过晚饭,娃娃伙早就拿着小板凳给自家人占好了地方,大人们随后纷纷入场,一家人坐在一起,银幕前后黑压压一片,把整个街道堵得水泄不通。
  1995年秋冬交替之际,我家终于买回了一台17英寸的熊猫牌遥控彩电,晚上看电视再也不用去别人家了。2004年我结婚时,一套崭新的家庭影院(25英寸的大彩电、功放机、DVD、音响)摆在婚房的客厅内,2013年夏天,又换成了55英寸的海信牌智能液晶电视。
  如今,随着网络的覆盖、智能手机的普及,电视除了老人和孩子看外,基本上在家里成了摆设。电影也变成了数字电影,再也不用换片子了,村子里偶尔放场电影,也没有那么多人看了。年轻人抱着手机看电视、看电影、视频聊天、打游戏、购物……简直无所不能。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晃自己已步入不惑之年。回头看看这40年身边发生的巨变,感慨时代的飞速发展,我们的日子定会越来越幸福。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