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远去的颜家河
曹林娟
  渭河从甘肃省渭源县发源,流经天水,经甘陕大峡谷渭河河谷一路东行,经过陈仓区拓石镇后,拐了一个S形弯,这个弯是渭河河谷两岸山势最高、最险之处,也是我的家乡,原宝鸡县颜家河乡。
  据《宝鸡县地名志》记载,颜家河乡始建于1952年至1954年间,在2002年前后,并入相邻的胡店乡,随后,在陈仓区撤乡并镇建设中,又划入坪头镇,几经变迁,颜家河乡这个名称在陈仓区的版图中已经消失。
  2002年以前,颜家河乡管辖5个村,其中有3个村在山上,其余两个村一半山一半沟,都分布在渭河两岸。渭河北岸自西向东是温水村、西峰村、北星村,渭河南岸自西向东是林光村、南山村,位于南岸起点的是林光村一组,“圆圆上”是林光村一组山上组所在,我的老家就在“圆圆上”。村子位于一个小山顶,顶部有一大片开采出来的平缓的椭圆形的土地,这就是“圆圆上”名称的来历。
  “圆圆上”山势险峻,沿着山根的羊肠小道向上攀登,约四五十分钟就到了村子。站在山上俯瞰,可以清楚地看到渭河北岸的颜家河街道和火车站。老街只有一条街道,街道路面宽不足3米,长约50米,从东向西依次分布着乡卫生院、邮局、乡政府、供销社、信用社等,街上还有理发店和饭店,连接渭河南北两岸的是一座仅供行人通行的钢索吊桥,人走在上面,脚下的木板咯吱咯吱响个不停,遇风吹更是左右摇晃,胆小的孩子经常吓得不敢通过。
  在山上生活,吃水要担,庄稼靠背,出门就是上坡下山,极不方便,而且还有一定的危险性。林光村小学建在山下三组,从我家去学校要先下山,顺着沟再走一个小时才能到校,“圆圆上”的孩子每天早上要在6点半以前出发才能按时到校,在我们姐弟上小学期间,奶奶每天早上5点多就起床做饭,我们吃完早饭后,在书包里装一个馒头当中午的干粮,直到下午3点多放学,再走一个半小时山路回家,到家时快下午6点了。逢雨雪天气,地湿路滑,一路上不知道要摔多少跤。
  “圆圆上”虽然条件不便,但与颜家河乡其他在山上的村子相比,还算是好的。其他的村子,比如北星、西峰几个村落,山高而且没有大路。我的外婆家在北星村五组,小时候去她家,要先穿越隧道走铁路,然后爬近2小时的山才能到达。温水村更是山高路弯、土地贫瘠,全村仅靠一条隧道与外界联系。小时候,我非常羡慕家住在沟里的同学,因为他们上学不用天天爬山。我曾问奶奶,为什么不把家建在平地上,奶奶听了反问我:“山里哪里有平地呀,住在平地上吃什么?”是呀,颜家河平地稀缺,即便是住在沟里的人家,也狭窄逼仄,他们耕种的土地几乎都在山顶或半山腰上。
  后来随着出来上学、参加工作,我便少有时间回家,但几十年间,每次回家,都感到家乡有日新月异的变化。先是310国道重修,接着连霍高速宝天线的开通,使家乡的交通越来越便捷。近几年,村里好多人都买了小汽车或面包车,出行已经很方便。原来乡上的5个村小学、一个初中也早已整合为一个寄宿制学校,学生全部住宿,冬天有暖气,还有政府提供的免费营养餐。村民也不用耕种土地了,国家实行退耕还林补贴政策,村民们只要保护好山上的植被,不用种地就可领到补贴。还有的村民或在外打工,或作务点核桃树、花椒树等,为各自的生活努力奋斗着。
  时间到了2018年7月,这是颜家河人终生难忘的时刻,颜家河街道76户420人380间房屋被洪水淹没。在此之前,政府已通过移民搬迁、社会力量扶贫、新农村建设等各项工作,先后将5个村居住在山上的所有村民,或另选新址建成移民村,或迁至周原、天王、钓渭等地区。灾害过后,区政府决定将街道上的居民、卫生院等单位及受灾村民全部搬迁,随着曾是颜家河标志的老乡政府和街道的消失,颜家河这一称谓也将在人们的记忆中渐渐远去。
  巍巍秦岭苍山绿,昔日老街存梦里。颜家河几十年的命运变迁,只是我们生活变化的一个缩影。如今,家乡的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农民更富足了,无论如何变迁,颜家河永远是我魂牵梦萦的家乡!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