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专版
第04版:西秦视点
第05版:专题
第06版:健康养生•广告
第07版:交警之窗•广告
第08版:文学周刊
第09版:文学周刊
第10版:文学周刊•连载
第11版:文化
第12版:社会新闻
标题导航
|
献给祖国的灵魂财富
《四月三日事件》
《纸上卧游记》
《绘色》
秦商史话
红船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秦商史话
■章学锋/著
大宴过后,他果然如愿以偿地获得太上皇乾隆恩赐的七品官服、鸠杖、银牌、缎匹、荷包和御制的七言律诗一首。老先生兴高采烈地回到家中,让整个家族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喜悦和荣光。事后不久,唐家的家训由“耕读传家,勤俭持家”,悄然升级为“耕读传家,勤俭持家,朝廷诰封”。继唐景忠自报“百万富翁”获得赏赐后,财运亨通的唐家后人官运亨通,不爱读书的唐士雅曾用钱捐了一个太学生的名誉;唐延佐曾因捐资修桥获知县送“望隆别驾”匾,后得到朝廷的直隶州州同之封;唐延铨因为广州鸦片战争捐款金银数量巨大,被道光皇帝钦加盐运使司衔并赏戴花翎,一时名震朝野、轰动关中……唐家后人的这些作为,标志着唐家走上了农官商三轮驱动的快车道。因为,有了朝廷赐予官衔的红帽子,唐家在经营商贸时,就会得到各地官员格外的关照,这种亦官亦商的身份使得他们能自如地徜徉于商界和官场,从而为商号获取更多的利益提供无形的保障。继而,他们把获得的部分金银,用于捐给朝廷的各类战场、工事以及赈灾、修路、架桥、建筑城池、兴建庙宇等活动,再换取朝廷给他们以更大、更高的官衔。据统计,唐家后代考取和用白银捐功名、官衔者竟达36人。依靠农耕、经商、做官三个轮子的驱动,唐家果然成了当地的大户人家。
唐士雅把心思全部用到了做生意上,他友善地对待着每一个人。因为他诚信经营、公平买卖,所以回头客很多,生意也就兴隆。他每年都派人将银两送到家中,因有让唐家占据商贸界一角的雄心,他十多年都没有回过家,甚至连父亲唐景忠患了重病,也没有回到家中在床前伺候尽孝道。直到父亲在嘉庆二年(1797)过世后,他才抱着无限的遗憾和悔恨回家奔丧。嘉庆十六年(1811),唐士雅将一手开创的泾阳商号,全部交给儿子唐延辅来掌管,自己则回家管理家政颐养天年了。唐延辅也是一块经商的好料,当上泾阳商号的第二任掌柜后,他承前启后、大胆革新、经营有方,很快就开创了唐家商贸的崭新局面。道光十一年(1831),唐家商贸的开创者唐士雅谢世后,唐延辅就依祖训回家接管家政大事。于是,他的弟弟唐延铨就成了泾阳商号的第三任掌柜。唐延铨在经营商号时秉持诚信经营的传统,真诚和蔼地接待每一个前来的人,根本不像是一个有城府的生意人,因此很快就获得了来自乡野和城镇大众的信任。唐延铨病逝后,唐炳序成为泾阳商号的第四任掌柜。唐炳序接过了诚信经商的衣钵,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位员工和每个合作伙伴。一次,唐炳序到兰州去查看商业分号,兰州一带的商人听说泾阳商号的大掌柜来了,还送给他一块“金城硕望”的牌匾,以示对他诚信经营的褒奖。
从乾隆四十四年(1779)到同治七年(1868)的近百年间,唐家的商号分号遍及陕西、甘肃、新疆、四川、安徽、江苏、福建、辽宁、浙江等13个地区,还在全国50多个县建立了近百个商号作坊,唐家的钱财富甲一时。以至于连唐家人都自称“汇兑中国十三省,包捐知府道台衔;马走外省不吃人家草,人行四川不歇别人店”。贸易鼎盛时期,唐家全家60口人,所雇的佣人丫鬟就多达165人,光家里豪华的鹦哥轿就有66辆,唐家人出出进进基本上“出门不离车马轿,全堂执事开道锣”。
如日中天的唐家商号,最终是怎样衰败的?
同治七年(1868),因不满清廷政权的压迫,陕西境内回族人举行起义,起义军与清兵进行了殊死的战斗,受战争影响泾阳商号关闭,于是各地分号各自为政。执掌泾阳天成铭总商号的外姓掌柜,用骡马驮着很多金银到三水(今旬邑)唐家找东家,当时唐家分为了一户三门。对于外姓掌柜的意外来访,三门唐家人都给予了热情的接待,也承认总商号是唐家三门人共同所有的。但是,当掌柜的要把金银账簿奉还给东家时,三门人中没有一个人承认自己是东家。在享受了多日的好吃好喝热情招待,但最终也没有将金银送给东家后,无奈的掌柜只好用骡马将金银驮走。那么,这些金银到了哪里去呢?有说法称被掌柜的带到了日本、新加坡,甚至还在新加坡开设了唐氏钱庄;还有说法称被在四川昭化任知县的唐家后人唐彝铭要到手,最后全部用到赈灾上了。在兵荒马乱的大清同治、光绪年间,能够平平安安地保住性命,要远比金银金贵得多。大概,这就是唐家商贸在经历近百年打拼后悄然消失的原因所在吧。
曾经风云一时的唐家商贸,像天空的一片云那样,最终被大时代的风刮远了。所幸的是,唐家庄园被保留下来了。这个昔日的唐家庄园,在经历300多年的风吹雨打后,依然坚固如初,现在成了供游人参观的旬邑唐家民俗博物馆。坐落在咸阳旬邑县城东北7公里处的唐家村,这个在道光五年(1825)始建,在同治七年(1868)建成的庄园,前后历时43个年头才竣工。据说,开始时每天做工的铁匠、木匠、石匠、画匠、普工、小工等就多达340人;后来因为工地扩大,整个工程分为11个部分,各种施工人员达3200多人。传说唐家建房打地基时,规定每人每天只能打几个锤窝,每天晚上验工的师傅要给锤窝里倒满水,如果到第二天早晨开工时不漏水才可以接着干其他的活,如果漏水了就必须重新再打。还有,唐家庄园是用木、砖、石结构建造的,所用的每一块砖头都是水磨的,负责磨砖的工匠每天只能磨两块砖,验收后如果发现不平就得重新再磨。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