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专版
第04版:专题
第05版:政法专刊
第06版:金融之窗
第07版:专题
第08版:特稿
第09版:时事•广告
第10版:综合
第11版:副刊•连载
第12版:社会新闻
标题导航
|
南山采药
母亲的“南瓜盖被”
秦商史话
红船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南山采药
◎钟钊
我六岁时就开始跟着父母去离家很远的大山深处采药,采好药再把它们背回来变卖以补贴家用,采一次药大约要步行三个小时才能进山,所以每次采药都很不易。当时山里人对山上采集回来的各种草药统称为药,太白山上无闲草,每年农历五月初,就有一种草药,吸取着日月精华,沐浴着太白山的清爽和灵动,悄然成熟,等待收获,我们当地称之为玄参。
去山上采收玄参的时候,最重要的是看老天脸色。当年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单一,天气预报很少能收听到,偶尔收听到也常是不准的,所以要充分做好淋雨当落汤鸡的准备。其次是带好采收的装备,其实也很简单,除过准备装药的竹篮子和用废旧铜铁做成的小耙子,还要带些充饥的干粮,比如自家蒸的酵面馒头。条件稍好一点的,还带着几枚煮熟的鸡蛋。最后就是上山前,大人给我们这些初次上山的小孩讲的各种注意事项,比如不能走竹林,不能往太白庙前的几个水池扔杂物等。
进山的头天晚上,我心怀期待入睡了。到凌晨三点钟左右,酣睡中的我就被父母叫醒。这时,母亲已做好了“早”饭,是平日难得吃到的一大碗干面,可比起甜蜜的梦乡,它此时对我真的没有丝毫诱惑。在父母的催促下,我匆匆吃了几大口,就随着父母加入进山采药的队伍中了。这时天还没亮,采药的村民摸黑向山里走去,一路上人声嘈杂,沿途村子里的狗叫个不停。一天的劳作就这样开始了。
六点多的时候,我们终于走到了距离采药点最近的一处歇息地,这里被称为太白庙。连续走了三个小时的我,虽然在沿途歇息了好多次,但还是气喘吁吁。
到了太白庙才算进山,才可以开始采药。大人们似乎对采药的地方很熟悉,父母很快就找到了成片的玄参。他们用小耙子翻开松软的土壤,白嫩嫩的、上面带着细长根须的玄参就躺在那里。我惊讶极了,这简直就像变戏法一样,这些看起来并不起眼的植物,它的根竟然是大人们口中有着神奇功效的药材。带着好奇,我激动地加入采收的队伍中,学着父母的样子,弯着腰,半跪着,一手抓住靠近根部地方,一手用耙子小心地翻着泥土,收获从此开始……
采药时,我们必须分散开来,这样一处地方才不至于采光,来年还可以收获。我离开大人,到远处独自寻“宝”。因为山高林密,我们彼此之间的联系都是靠喊的。每过一会儿,母亲就要大声唤我的乳名,听到母亲的声音,我急忙回应她。母亲的一声声呼唤,如阵阵暖流从我心底淌过,让我有了更多力气去更远的地方搜寻。直到日落西山,村民间的呼唤声在山里此起彼伏,在这杂乱而温馨的一声声呼唤声中,我们带着满满的收获下山了。
如今,我们的生活蒸蒸日上,早已不用进山采药来贴补,但是当年采药走过的漫长进山路、下山时看着满筐药材时的满足与感动,以及采药时意外发现其他药材的小惊喜,始终珍藏在我记忆的深处;尤其是母亲在山林里一声声唤我乳名,每每回想起来都让我热泪盈眶。人生需要回望,在走过了很多山山水水,遍尝了耕耘与收获的滋味后,我多想再去南山采一次药,可是时光不能倒流,那一段过往,给我的人生体验添上了别有意味的一笔,这也就足够了。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