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在邻居家蹭电视
吴炜
  当下,看电视已是再普通不过的小事。然而,在我的记忆里,小时候为看电视而起早摸黑、来回奔波的情形依然历历在目。
  我出生于1985年,在我上小学三年级那一年的寒假,我一鼓作气写完假期作业后的一天,跟着父亲去离家较远的村里王哥家看电视。那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我裹着厚棉袄,穿着布棉鞋,两手插在袖管里,踩着父亲的脚印蹒跚前行。到达王哥家门口,连忙拂去头上的雪花,抖掉身上的积雪,然后再狠劲跺几下鞋底,唯恐弄脏人家的地板。轻轻推开房门进去,窄小的屋子里熙熙攘攘,拥挤不堪。王哥裹着被子斜躺在炕角,三五人盘腿坐在炕边,其他人或站或蹲在地上,大家目不转睛地盯着14英寸的“黄河”牌黑白电视屏幕,津津有味地欣赏着电视节目。而站在最边上的我却被挡得严严实实,只能听到电视机发出的各种声音和身边发出的咳嗽声。
  次日清晨,为了能看到电视,我一骨碌爬起来,迫不及待地奔向王哥家。到了之后才发现,王哥家院子里寂静无声,雪地里看不到脚印,我暗自窃喜终于赶了个早场。准备敲门时,听到屋内传出的鼾声,才意识到主人睡意正浓,不便打扰。于是,我就在门口踱来踱去,冻得浑身打冷战,盼着王哥能早点醒来。大约一个多小时后,王哥睡眼蒙眬地打开房门走了出来,边打哈欠边扣纽子。冻得脸色发青的我被王哥唤进屋子,坐在了电视机正对面的炕边,随后逐渐有大叔大伯夹着小板凳缓缓而来。那天早上,我总算看到了期盼已久的电视画面,播放的是电视连续剧《雪山飞狐》。
  一年多以后,距我家较近的马哥家也买了电视,我却舍近求远,时常跑到王哥家去。只因王哥家有一根高高的木杆,在其上面盘绕着数根铝线,套着几个易拉罐,可以接收到让全村人羡慕不已的宝鸡台。因此,王哥家每日观众络绎不绝,好不热闹。
  我上初中时,武哥家买回全村第一台彩色电视机,29英寸的“长虹”牌电视机。一时间门庭若市、人来人往。上午播出《包青天》,下午播出《新白娘子传奇》,清晰的画面和绚丽多彩的颜色让大家分外喜欢。吃饭时间,我纹丝不动地端坐在武哥家的电视机跟前,不愿理会母亲站在院边的呼唤,生怕错过某个至关重要的情节,非要等到曲终人散后才恋恋不舍地回家,随后就迎来父亲的一顿教训。在那之后,我就瞅准父亲去地里干活之时偷跑着去看电视……
  往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人们的生活条件逐步提高,电视机越来越普遍,彩电也进入了各家各户。现在,老人看生活剧,青年人看偶像剧,小孩看动画片,都能看上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人们的生活文化味更浓了,生活也更加幸福美好。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