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副刊•连载
第04版:时事•广告
标题导航
|
柿子红了
秋收冬瓜
秦商史话
红船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秦商史话
■章学锋/著
需要说明的是,把式和相公的工钱不是固定的,通常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五到初十间在商号所开的员工大会上,按照上一年的盈亏情况和每个人的具体表现情况,由掌柜的宣布每个人的工钱数量,并决定是否在新的一个年头里继续雇佣。
深厚的儒学童子功和科学严格的商业经营管理理念,像两个必不可缺的车轮那样,载着秦商在事业的大道上渐行渐远。
做事就是做人。
要想把事情做成,先要把人做好。
儒雅的秦商,自然深谙此理。
第七节户县炉客
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端端溜溜地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月亮弯弯,康定溜溜的城哟……
李家溜溜的大姐,人才溜溜的好哟。张家溜溜的大哥,看上溜溜的她哟。月亮弯弯,看上溜溜的她哟……
这首《康定情歌》又叫《跑马溜溜的山上》,不仅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情歌,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世界推荐的“十首民歌”之一,其山歌化的小调旋律还被美国人造卫星送上太空。关于这首情歌的来历说法很多,甘孜州著名作家骞仲康曾与当地20名作家合著了长篇小说《弯弯月亮溜溜城》,认为这是一首反映秦商与康定女子爱情的歌,歌中的“张家大哥”是秦商中的炉客。
歌中的康定,位于现在的四川甘孜州,旧称“打箭炉”。相传三国时蜀汉军师诸葛亮率大军南征孟获途经此地,曾遣将军郭达在此为军队造箭而得名。宋朝以前,这里曾是一条狭长的山谷;元代划归陕西行省管辖,有秦商来此贸易。因为当地“川人不喜经营,尤畏远道,故不能与陕人竞争”,所以明代开始茶马互市,汉藏商人会集于此。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后,进入康定的客商日盛,尤以陕西客商人数多、资金雄厚。秦商川流不息地进到四川地区做生意,人们最初把在四川藏区打箭炉做生意的秦商称为“炉客”,后来把在附近甘孜、炉霍、巴塘、昌都等地,以及甘肃徽县、成县的陕西户县商人也称为“炉客”。来自户县的炉客,最兴盛时达4000多人。
炉客在四川发财的消息传回家乡后,在户县牛东、第五桥、沙河寨等村落里,特别是在那些十六七岁的男子心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户县是一个有着浓郁商业氛围的地方。汉初,户县县城就有了集市。宋朝时,就形成了县城、甘河、秦渡三大集市。明朝时,又增添了大王、涝店和赵王三处商业市场。清朝时,增加了庞光、太平东寺沟、涝峪谭庙、纸房等市场。康熙四十年(1701),秦渡、大王等商业发达区还修筑城墙保护商民利益。到了清雍正十年(1732),户县县城西关,秦渡、大王等商业发达镇的店铺增加了五倍。
在这样商业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户县子弟,骨子里天然流淌着经商的血液。于是,每年都有一两拨来自户县的大男孩,在前辈的带领下前往西康谋求命运的改变。也不知最初是谁约定的,户县的牛东村成了他们每次出发前的碰头地点。
从地处陕西关中大平原的户县要到达四川盆地里的康定,路途遥遥长达1500多公里。一路上要经过大大小小38个驿站,要翻越宝鸡大散关、凤县凤岭、宁羌潭毒山、沔县白马山、洋县铁锁关等许多海拔在2000米到3500米的山脉和重要关隘,还要渡过长江最大支流汉江及嘉陵江、丹江两条河流。从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库谷道、武关道六条通道中择路前行,再选择巴山西边的金牛道、中部的米仓道或东边的荔枝道中的一条道进入四川。这些下川的炉客,也有运气不好的时候,走到哪个山窝窝里或者前不着村后不见店的地方,有时会有骑高头大马的提刀土匪出现,自然是少不了一番斗智斗勇的周旋。十四五岁的年轻炉客,正处在听懂话、帮上忙、跑得动、好调教的人生阶段,他们大多这样一路徒步走来。年纪稍大、资本雄厚的炉客,在走困乏后就从当地驿站叫个轿子送一程。这样一路艰辛地走过六七十天后,目的地康定就到了。
川西的康定一带是炉客们心中的天堂,但这里也并不是黄金遍地。青年炉客在这里,一般要苦苦奋斗十多年,才能积攒下回家娶妻所需的钱财。回家娶妻,无疑是他们人生中最风光的时刻。看家乡的亲朋好友操着浓浓的乡音,夸赞着妻子的娇媚与贤惠,不是状元的他们也会在心头腾起“十年寒窗苦读,一朝荣登天子堂”般的自豪,仿佛自己就是旧戏文中那个金榜题名的状元。很快,天上的圆月就变成了残月,美好的花前月下时光总是那么匆匆。转眼间,这些青壮年的炉客就要告别新婚的娇妻,重返康定挣钱来维系这个新家庭的日常开销。美好的生活从来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的,这一去,可能是10年,抑或是20年。人生能有几个一二十年?谁家的姑娘会心甘情愿地等你一二十年?所以,户县当地就有了“有女莫嫁炉客家,半辈夫妻半辈寡”的说法。
在四川藏区的巴塘和炉霍县,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陕西炉客,因长年回不了家,就让一个回家的乡党给妻子捎了五块银圆和六幅画。这六幅画的内容分别是:七只鸭、一只鹅拉一头死去的大象、一个人向一间房子里走、五只苍蝇落在一手掌上、草地上开满鲜花和一个手拿旧伞的人往家里走。捎东西的人怎么看,也没有搞明白这些画的意思。炉客的妻子看完这些画后,很快就明白了丈夫的意思:妻呀,我想死你了,现在有人回家乡了,给你捎了五块银圆,等到明年春暖花开时,我这个老陕(伞的谐音)就回家了。
年老的炉客一般都落叶归根,用一辈子挣下的银两,在家乡的村落里修建起高大的庭院。于是,一个致富的榜样就在后辈人的心中立起来了。在前辈们传奇故事的感染下,更多年轻的炉客踏上下川的路,开始了新一轮的奋斗史。当然,也有不回故乡,让子孙后代生息在他乡,自己也终老在他乡的炉客。
(连载54)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