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中 陕西省艺术馆研究馆员,西安市诗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出版诗集《山风流水风流》《窑变》,评论集《朦胧诗赏析》《当代诗歌艺术谈》《艺术札记》,长篇小说《绿太阳》等著作十三部。 我对火情有独钟,因为,我烧过十年窑。
脆弱的坯子一旦经过火的煅烧,就视之温温如玉,敲之铮铮有声,具备了强大的生命。
烈火中获得永生是壮美的,动人的。它抖落掉了浮躁,获得了纯粹。坚硬如钢,宁折不弯,即就碾落成泥,也是一捧锋利的骨碴。二
火奇妙而智慧,伟大而深刻。初进窑场,我以为火不过是煤炭木柴的升华物。久了,才发现火这个精灵,不光给陶瓷以高贵的品格,它还可以在一个瞬间,展示它迷人的另一面。
钢铁石块是冰冷的,火能够迅速把自己的热情传染给它们,使得它们也热烈起来,晶莹透亮,具备火的品质;水天生是火的克星,但火敢于伸出双臂以宽广的胸襟拥抱它。火的情感到极致时,一锨锨浸满了水的煤炭扔进去,火立刻噼噼啪啪地跳起欢乐的舞蹈。三火是七彩的,窑场里,火会向你展示它的全部美丽。红红的火显现娇态的美。这一种红属于深红,间或夹杂些蓝色。它温和而幽静,略带些稚气,像一朵朵盛开的小花,让人感觉像暖洋洋的春天;由深红浅红转向橘黄,这时的火像热情奔放的恋人,对生活对爱情充满了憧憬。
它快乐地歌唱,勇敢地爱其所爱,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它蓬蓬勃勃的青春;火最成熟时呈白色,它从鹅黄金黄而来。这时的火已消磨去了以往的稚气躁气,静如秋水,它把巨大的热情深藏在心底,哲人般静静地咀嚼和思考生活。只能从它雪浪花一样的形态里略窥见它排山倒海的自信和力量。四
火与陶瓷不可分,陶瓷离不开火的哺育,火离不开陶瓷的弘扬。
一部中国历史其实就是一部陶瓷史,何尝不也是一部火的历史。
熊熊烈焰中,走出过半坡的尖底瓶与长颈陶壶,它活泼生动的鱼纹和形形色色灵动的线条,反映了先民们追逐生活、热爱生命的进取精神;走出过魏晋南北朝品种繁多的陶瓷器皿,狮子、飞天、莲花等外来物成为它寻常的饰物,书法、舞蹈等诸种艺术的渗透,足以说明一个时代的大度与开放;走出过绚丽多彩的唐三彩,它利用釉色的交融流动,集中展示了大唐帝国飘逸华美的气质和风度;走出色调高雅、轮廓清晰、线条流畅的宋代青瓷,它的精致洗练、圆熟有序,道出了赵宋王朝满足平稳自得闲适的文化心态;走出过黑白分明的刻花瓷具,元代的高压统治,使得这种白天与黑夜的交替,寂寥而沉闷,显现出面对现实的无可奈何与聊以自慰。
火就是历史的真实。五火是窑场的灵魂。
有火在,窑场才有神韵,才得以旺盛,才得以创造,才得以世代承继。
中国有许多著名的瓷窑,千百年来,兴废更迭。火时而远遁,时而微弱,但决不会消亡。
在窑工的眼里,火不媚不俗,不卑不亢,不粉不饰,恪守操节,重情重义。你给予它多少,它必然回报多少;你牵挂着它,它必然牵挂你。火是顽强的,一旦认准目标,就奋发进取,百折不挠,一息尚存也要拼搏到底。火的生命力最为强烈,只要一声呼唤,必定会卷土重来,烧出冲天浩歌、英雄气势。火就在窑工心里。
所以,尽管历史沧桑,窑场沉浮,但窑工不绝,窑火不灭,它始终在广阔的土地上,燃烧出割不绝、斩不断奔腾的华夏民族精神。六
多少年来,对于窑火,我始终有一种神圣的感情。
我钟爱窑火,尊重窑火。窑火燃烧过我的青春,因此,我刻骨铭心,没齿难忘,我的肉体我的追求也如同这陶瓷一样,我常想假如有一天我成为粉末,人们定会从那些细小的颗粒中分辨出它的血缘。
窑火灼伤过我,那是对它不理解的时候,等我对它有了粗浅的认识时,我却走了。
人的一生,应该接受一下窑火的煅烧。
到窑场来吧,三伏酷暑,烈焰蒸骨,它能让你出一身透汗。
到窑场来吧,天上一个太阳,地下一个太阳,它会让你的热血沸腾起来,对待人生不再冷漠悲观。
到窑场来吧,阴暗和冷酷依然存在,我们现在和将来的时代,仍然需要窑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