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千古秋风五丈原
    贺绪林    杨凌人,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协理事、陕西文学院签约作家,杨凌区作协主席。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400余万字,代表作《关中匪事》。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我看的遍数最多的是《三国演义》,每每感叹罗贯中老夫子的生花妙笔,更是喜欢他笔下的英雄人物,西蜀的五虎上将,东吴的小霸王孙策、大都督周瑜周公瑾,北魏的典韦、许褚、张辽……这个名单还可以列下去。最喜欢的当数羽扇纶巾的诸葛亮,到了痴迷崇拜的地步。但凡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决定战争胜负靠的不是勇,而是谋。正所谓:将在谋,不在勇。诸葛亮就是谋和智慧的化身。
  因对诸葛亮的喜爱、痴迷和崇拜,一直想去五丈原拜谒诸葛祠,却不得其时。那日有幸,乘着秋风的凉爽来到了五丈原。
  五丈原位于岐山县,为秦岭北麓黄土台塬的一部分。是时,诸葛亮屯兵于此与司马懿隔渭河对阵,后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五丈原由此闻名于世。后世人为缅怀他,在此修建诸葛祠。
  信步来到山门口,有一通石碑,上书:五丈原,烫金大字。碑是今碑,碑顶的螭首和碑底的龟趺做工都有点粗糙,但看到这三个字,我胸中不禁涌出一股悲凉之气,心中默念,这里就是五丈原了,这里就是传说中的五丈原啊……诸葛亮六出祁山,意图霸业,却事业未竟,溘然长逝于此,令人叹息。
  默然良久,转身来到武侯祠门前。武侯祠背南面北,古柏参天。大门有一副楹联: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上联的“一诗”是指诸葛亮午睡后故意吟咏给刘备听的“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二表”是指前后出师表,有人说,《后出师表》是别人杜撰的,但我还是愿意相信是诸葛亮写的;“三分鼎”是指诸葛亮辅佐刘备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下联谁都明白。
  再看左右:西蜀贤相,南阳纯儒。
  再看正中竖匾:五丈原诸葛亮庙。这个七字匾据说是书法家舒同所写,“诸”字和后头“葛亮庙”生生断开,和“五丈原”三字变成一排,怎么看怎么读都觉得很别扭。我不懂书法,不知道书法里有没有这样的书写规矩,还是后期制作出了问题?
  本想进庙内参观,怎奈庙门台阶高而陡,妻子女儿抬不动我的轮椅,只得作罢。
  那就在庙前的广场转转。
  广场北边有几棵国槐,碌碡粗细,高大参天。三三两两的游人在拍照。
  广场东侧,立着诸葛亮显颂碑,碑体由六块青石组合而成,喻丞相六出祁山。碑座由54块红花岗岩石围砌,喻丞相在世54年。底座由28块青石垫底,喻丞相辅佐刘备、刘禅父子28年。整碑形似祁山,雄伟壮观,高大巍峨。
  驻足碑前,默念刻字,心潮澎湃。良久,深鞠一躬。
  此时此刻,站在五丈原诸葛祠前,北眺关中平原,遥想当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渭水从关中平原穿过,北岸高坡即是司马懿屯兵大营,蜀魏两国以渭河为界摆开了战场;东望斜峪关,即相传中所称褒斜道“斜谷”之北口(南口叫褒谷,在勉县东北)。斜水,即石头河,由斜峪关流出,北注渭河。其两岸据说就是诸葛亮分兵屯田,军民杂耕之处。再远一点,是葫芦峪,相传是诸葛亮伏兵火烧司马懿父子的战场。若不是那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浇灭大火,中国的历史就得改写。然而,历史没有假设。不由诸葛丞相发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长叹。
  史载:建兴十二年春,诸葛丞相率大军由斜谷出兵,据守于五丈原,在渭水南岸与司马懿对峙。丞相感到每次退军都是由于粮草不继,使自己的宏图不能实现,于是分兵屯田,打算在此久驻。与司马懿对峙百余日后,丞相积劳成疾,在秋风萧瑟的八月,病逝于军中,时年54岁。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谁能不为此叹息?!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此时此刻,透过岁月的烟尘,我仿佛看到诸葛武侯手持羽扇,身披鹤氅,头戴纶巾,坐在四轮车上指挥三军……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往事都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唯留一股英雄气在人间。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