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本期发布:
眉县渭河桥
杨烨琼
  我出生在岐山渭河北的塬边,从小就喜欢在塬边眺望渭河与对岸那座安静而秀美的眉县县城,后来因工作关系安身在渭河南岸这处从小就眺望的地方。近30年来往于渭河两岸,让我对渭河上的桥有着别样的感情和记忆。
  1978年以前,眉县渭河两岸主要依靠葫芦峪、西门等古渡连通。这些渡口一般在秋后至来年初春河水流量小时,靠打木桩搭建简易桥通行;在渭河丰水期,则依靠摆渡过河。这种简易大木船的联通速度和搭载量都有很大局限,遇到汛期渭河涨水,两岸便不能坐船过河。那时,我常常从魏家堡渡口过河,渡口放船没有固定时间,等人聚集到一定数量才开船过河。有时错过一趟船,可能就得在岸边等一个多小时。
  在渭河以南,老辈人口中有“有女不嫁河北(渭河北)郎”的说法。渭河通行不便的印象在老辈人的记忆里深深扎下了根。1975年秋季,近一个月的秋淋天气,使得道路泥泞、渭河持续涨水,南北通行中断,储存在常兴这个依托火车站形成的眉县物资集散地库房中的食盐难以及时运到渭河以南,致使当时渭河南的10个公社群众多日无盐可食。人们更深刻地理解了“隔山不远,隔河不近”和“关口渡口气死霸王”这些俗语的含义。
  有一年初秋,我准备回岐山北塬老家,到了渭河南岸边才知道上游连续降水致使渭河水位暴涨,奔腾而下的大水冲走了刚搭建不久的便桥,水流湍急,放船又极不安全,南北两岸的通行也因此中断。站在南岸边的我们只能悻悻返回。
  1976年10月,县上在常兴镇南动工修建大桥,1978年5月1日竣工通车。这就是眉县境内渭河上的第一座大桥——眉县常兴渭河大桥。大桥竣工通车时,渭河两岸十里八乡的人们像赶年集一样到渭河岸边,一睹那长虹卧波、南北通途的景象。
  眉县原来的马家镇位于渭河北岸,虽与眉县县城隔河相望,可这里的人要去趟县城却极为不便。上世纪80年代末,我到眉县工作,经常会遇到过河的难题,常常听到人们期盼地说:啥时修一座大桥就好了。
  1997年,终于传来好消息:眉县县城西边要修渭河大桥了。大桥建成后,乐坏了长期饱受通行不便之苦的两岸群众。人们有事没事,或是步行,或是骑上自行车,一次次体验便捷过河的喜悦。
  2014年,凤泉路大桥开工建设。建成的大桥像一道彩虹,让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让我更为高兴的是,2016年,眉县投资建设槐树林索桥。已有的3座桥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南北通行问题,而槐树林索桥则是为了“休闲”。站在晃晃悠悠的索桥上,南望秦岭、北眺土塬,风景这边独好。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