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本期发布:
从柴火灶到燃气灶
高生平
  上世纪70年代,那时我还小,家里用的炉灶是烧柴火的大土灶,炉灶都是由砖土砌成的,形状是一大一小两个圆,上面安放一大一小两口锅,小锅炒菜、烙饼,大锅蒸馍、煮饭。所谓小锅,其实也不小,足可以煮10多个壮劳力的饭。土灶有1米多高,至于烧柴的两个大孔,把头伸进伸出完全游刃有余。要在这样敦实的灶上烧出饭菜来,实在不是个轻松活。
  母亲一辈子都在厨房里围着那两口锅转圈圈。母亲做饭时,不但要不停地在锅里翻炒,还要添柴烧火,厨房经常是烟雾缭绕的,有时候烟熏得人眼睛都睁不开。记得那时候,到了冬季农闲时节,村民们便会拉上架子车到秦岭山上砍柴,砍的柴火土话叫“硬柴”。那时天还没亮母亲就早早起来,准备我哥哥上山砍柴的干粮,天微微亮的时候,我哥哥就和村民一起拉上架子车出发,赶往几十里路外的山里砍柴,当天晚上很晚才赶回家,虽然很辛苦,但是“硬柴”烧火比麦草强多了。
  我上小学时,母亲既要做饭,还要下地干农活,一天很忙,每天放学后,母亲就让我帮着烧火煮饭。那时候已经是用煤炭烧火了,烧炭显然比烧柴火先进了一步,容易操作,拉风箱煤炭很容易就点燃了。记得有一次蒸馍时,馍刚端上锅,母亲就说“火大一点”,我赶紧向灶里添了一铲子煤炭,双手拉起风箱,只见炉灶里火苗呼呼往上蹿,不一会儿,大锅盖上面便热气腾腾。
  上世纪80年代,我在西安上学,毕业后到铁路部门工作。那时候看到铁路家属区人们做饭用的是煤灶。但这种灶需要晚上起来换一次煤球,还有一件更麻烦的事就是做煤球。那时候,一到星期天,家家户户差不多都买来煤和上泥做煤球,从买到做再到收,哪一个环节都不轻松,家里得有打煤球的劳力。后来我调到宝鸡市区工作,看到有做好的煤球卖,情形又稍好一点,然而多数住楼房的居民,需要将煤球搬到阳台或者楼道存放,还是很累人。
  我成家时已是上世纪90年代了,煤气灶开始普及,从最初的火柴点火,到后来的自动打火,越来越方便,做饭真真切切地成了一件轻松事。那时,在老家生活的哥哥家里也用上了煤气灶,后来也用上了电饭煲、电磁炉等。如今,家里做饭的方式更加多元化,不管是用天然气还是电磁炉,哪种方式都很轻松,40年间,做饭方式的变化,折射出社会的发展进步。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