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路,是交通的纽带;路,是文化传播的使者;路,更是经济发展的航船;路,还是乡愁的摇篮。张骞出使西域开辟陆上“丝绸之路”,打开东西方交流的大门。而对于从乡村到城市的我,路的记忆是深刻的,对于路的变迁也是感受最深、印象最深、内心最受震撼。
记忆中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家乡的路是那么遥远、坎坷、孤单。儿时的我们,总是步行一个多小时才能到学校。每到下雨天,道路泥泞不堪,即使如此,我们依然不迟到不早退,鞋上套个塑料袋或穿上全家大小通用的雨鞋,双脚裹满稀泥走在求知的路上。这一走就是八年,直到初中毕业。那时候,步行是村里最常见的交通方式,如果去县城买农资物品、卖农产品,看病就医,就会赶着马车去,条件好的家庭可能有辆自行车,去趟县城需要一天。如果要去趟省城,就得凌晨起床,赶夜路到火车站。晴天的时候,满身灰尘,如同蒙上一层淡淡的雪花;雨天的时候,经常遇到满身泥水、车陷泥坑的困境,常常听到“这该死的路”的抱怨。每每这时候,我总是期盼着:什么时候能有水泥路就好了。
十五岁那年,我回到父母工作的县城。走在大街小巷,看到宽阔的水泥路,无论是晴空万里还是大雨倾盆,车辆在大路上川流不息,运输车、大客车跑得多欢畅。第一次在水泥路上坐着老式中巴班车,虽然车子一摇一摆,我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像“跳舞”一样,但一路充满兴奋,觉得神清气爽。那时的交通还不能算方便,如果赶上节假日回老家,火车票难买,班车靠“挤”,许多人在过道坐着马扎或者站着,我也常常像被悬挂着,紧紧地抓住座椅靠背,生怕一不小心被甩出去,拥挤的车厢让人透不过气,哪里还有心思欣赏外面的风景,更谈不上轻松、美好的感觉。
1998年的春晚,一曲“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的中国声音催人奋进,给人希望和骄傲。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党的惠民政策“要致富先修路”的发展理念,打响了修建县乡公路的攻坚战,国家的修路补贴政策发挥了巨大作用。家乡的路一年一个样,从石子路到水泥路,从水泥路到黑色柏油马路,一条条通往四面八方的“村村通”在城乡陆续建成、延伸,犹如美妙的曲谱,把城市乡村连成一串串跳动的音符,奏起现代生活的交响乐。村民们能更快地把农副产品运往批发市场,销往全国各地,财富源源不断而来,喜了脸庞、鼓了腰包。“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早已成为历史,家乡人快步走进新时代,由衷地感叹:“路好了,什么都好了。”
改革开放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历史的馈赠。如今,我定居在宝鸡这个美丽的城市,可谓是“条条大道通罗马”。你看,城市拥有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铁路、高架桥等立体化、国际化交通网络,广迎八方来客感受这座城市优美的自然风光,品味厚重的周秦文化底蕴,既通畅又便捷,发展的现代交通、智慧交通、生态交通、美丽交通,让宝鸡人到世界各地成了很方便的事。
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发生了质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私家车,让家人出行越来越方便、生活越来越富裕、心情越来越美丽。如今,宝鸡大街小巷的道路不断延伸、不断美化,越来越宽阔、越来越通畅,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透射出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巨大成就,更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路,是人走出来的。我用心感受这个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品尝着“改革开放”胜利的果实。我坚信,一直走在改革开放的宽广道路上,幸福和美好的追求将连绵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