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西秦视点
第05版:传统文化特刊
第06版:健康养生
第07版:交通运输
第08版:文学周刊
第09版:文学周刊
第10版:文学周刊•广告
第11版:文化
第12版:社会新闻•交警之窗
标题导航
|
怎样学习国学经典
中医与国学
西建集团用传统文化助推企业发展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中医与国学
◎侯林荣
中医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中医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的典故就起源于宝鸡,从那时起到春秋战国时期扁鹊出现,已经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医学体系。到了魏晋隋唐时期,中医理论和诊疗技术已经日臻成熟,宋元明清医学名家各有建树,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直至今天,中医在现代中国和世界医学中依然活力焕发,熠熠生辉。
中医学博采众长,包纳百科,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古代儒释道以及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对中医理论体系构建起到了重要影响;除此之外,中医广泛吸纳了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物候学、农学、生物学、矿物学、植物学、军事学、数学以及酿酒技术、冶炼技术等,这些也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中医学理论科学,体系完整,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它是涵盖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它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科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注重总结传承,知识积累,早在战国至秦汉时期已经确立了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几千年来,历代名医都注重对先人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搜集、整理、升华,形成了大量完整的医学典籍、模型图谱和诊疗工具,在浩瀚如烟的国学文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战国晚期出现的《黄帝内经》《难经》、汉代张仲景编写的《伤寒杂病论》、唐代孙思邈编撰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以及明代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都是里程碑式的中医名著,对后世中医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这些著作不仅是对中医学的科学总结,也闪耀着哲学观点、政治智慧、思维方式、管理科学、处世做人、价值取向、道德伦常等思想光辉。
中医学造福万民,不但对汉民族的繁衍生息和生命健康起到了无可替代的护佑作用,而且对蒙医、藏医、苗医、朝鲜医等少数民族的医学发展起到了积极影响,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医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贡献。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中医学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中医学文化的灵魂,决定着中医学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是中医几千年发展进程中积累形成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中的集中体现。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可以用“仁、和、精、诚”四个字来概括。
“仁”是对中医人的最基本要求,体现了中医从业者仁者爱人、生命至上的伦理思想。医生的责任在于传承阴阳之道,完善天地本性,在于治病救人。
“和”是中医追求的最高境界,体现了中医人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中医认为一个健康的人必须做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形与神三个层面的和谐。中医认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之所以会生病,就是因为失“和”。进而言之,中医提倡医患信和、同道谦和,强调医疗行为中各种关系的中和、和谐之美,“和”表达了中医药观念、方法、手段和目标的统一。
“精”是中医职业精神的最高概括,体现了中医人的职业要求。生命至重,有贵千金,所以对医术的要求至高,必须做到至精。孙思邈《大医精诚》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所以要求从医者首先要有精湛的医术,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礼记》上说“医不三世,不服其药”,意思是没有研究透彻《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脉诀》或《伤寒论》这三世之书,不能算称职的医生,不敢服用他开的药。后世医学教育、医疗实践中,对医生的职业素养要“精”的要求一以贯之,成为中医的核心价值追求之一。
“诚”是中医行为的最高准则,体现了中医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孙思邈《大医精诚》要求医者必须诚心救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要有“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亦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的大医之体是“诚”的形象写照。
中医学的传承发展与现代化必须走继承与创新并行的发展之路。继承是创新的基础,继承的目的是创新。在传承创新中,应当建立扬长弃短的态度,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应当发扬自己的优势,用现代医学来弥补自己的劣势。应当敢于否定,否定那些被现代科学证明了是错误和荒谬的东西。应当善于包容,勇于吸纳,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吸纳百科营养成分,使中医学这个民族瑰宝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系宝鸡市中医医院副院长、宝鸡市国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