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廉政广角
第04版:专题
第05版:社会新闻
第06版:特稿
第07版:健康养生
第08版:时事新闻
第09版:文化
第10版:广而告之
第11版:副刊•连载
第12版:今日高新
标题导航
|
难忘雨伞布鞋和土窑
我家住房的变迁
又爱又恨的搅团
家乡的那条路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我家住房的变迁
王红敏
8月上旬,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酷热难耐。我们两口子把父母从老屋接到小区的商品房里住了几天,父母看着55英寸的液晶电视,享受着空调吹来的阵阵凉风,颇为惬意。父亲高兴地说:“现在住的房子和以前相比真是翻天覆地的巨变呀!”望着父母乐开花似的笑容,我不禁想起40年来我们三次搬家的往事。
上世纪70年代,农民普遍居住的是土坯房。我们全家四口人住在一间3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里面摆了两张床、衣柜、板凳,还有灶房,显得极为拥挤、杂乱不堪。令人难以忍受的是,一到雨天,土墙就刷刷地往下掉泥,无法做饭,姐姐连做作业的地方都没有。有时外面刮大风,我们姐弟俩钻进被窝里,都感觉墙随着风呼呼摆动,感觉房子快塌了,吓得我们拽紧被子,气都不敢喘。母亲难受地咽口唾沫,对父亲说:“我们要赶紧攒钱,盖上几间平房,摆脱现在的困境。”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农村,农民的日子有所好转。1982年春天,父亲拿着在铁路上干活攒下的血汗钱,请来工匠,带着全家人起早贪黑,用了20多天时间,盖起两间平房、一间瓦房,我们的居住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我依稀记得刚搬进平房的那几天,我们全家人难掩兴奋,大半夜仍在你一句、我一句如数家珍般谈论着住进平房的幸福感受。但时间一长,又发愁起来,平房不仅低矮,而且阴暗潮湿,尤其是遇到连阴雨,地面散发着潮气。到了冬天,住在平房里,没有取暖设施,寒气袭人,冻得我们在被窝里蜷成一团。父母暗自发誓,依靠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勤劳致富,争取3年后搬进“洋楼”!
1985年7月,我们美梦成真。父亲用攒下的7000余元,又向亲朋好友借了1000多元,找来建筑队,用40天时间,使我们村的第一栋二层楼房拔地而起。记得竣工那天,不少村民前来祝贺,鞭炮齐鸣、好不热闹!一个80多岁的老汉,弯腰走进我家楼房,东瞅瞅、西看看,惊讶而又感慨地说:“我的爷,这就是‘洋楼’呀,真是和宫殿一样宽敞气派,没想到咱们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也过上了好日子,住上了这么好的房子!”这栋二层楼房,有5间房,建筑面积达200平方米,和以前拥挤的住房相比,既宽敞,又大气,我们姐弟给自己随意挑房间,再也不用为住争吵了。
转眼到了2010年,趁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们的腰包鼓了起来。我向全家抛出“重磅消息”:我要花30万元,在镇上繁华地段买一套商品房。结果此言一出,父亲第一个反对说:“你是不是这几年日子红火了,攒了几个臭钱烧得慌?农民能住进楼房,就不错得很了,你还花这冤枉钱干啥?”我和妻子劝说父亲:“住商品房夏天能冲澡、冬天有暖气,比住楼房舒服得多,您辛辛苦苦一辈子,不就图个老了日子过得更舒服吗?而且住商品房也是时代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在我们的轮番攻势下,父母只好同意了。2010年10月,我们搬进了宽敞明亮、干净整洁、三室一厅的商品房,这是我们第三次搬家。住在商品房里,炎炎夏日,打开空调,房子里很快就凉爽起来。到了冬天,打开地暖,有温暖如春的感觉。父母住了几天,都不想回老屋的楼房里去了。
四十载惊涛拍岸,九万里风鹏正举。四十年来,我们家的住房从土坯房到平房,再到楼房,最后到商品房,无不真实地记录了改革开放的铿锵步伐,无不真实地反映了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无不真实地印证了老百姓居住环境和生活水平的飞速提升!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