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渭滨区宝氮厂社区:
爱心接力棒在家庭传递



  本报讯 一位先天重度脑瘫患者,在父母精心照料下生活了40多年。当父母渐渐变老,无力再照顾他时,他的姐妹接过家庭的爱心“接力棒”,又担起这份责任,继续照顾他。
  7月17日上午,记者见到了这位脑瘫患者。他叫杨卫东,1972年出生在渭滨区宝氮厂社区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一出生就患有重度脑瘫。当时,很多人劝他的妈妈马海兰放弃他,而马海兰和丈夫却坚定地说:“孩子是我们的骨肉,怎么能放弃,我们一定要照顾他长大!”一句承诺,夫妇俩坚守了40多年。这期间,他们带着孩子跑过北京、上海等地求医,虽未能治好病,但夫妇俩并不灰心,他们要让儿子在家中享受精心的照料。杨卫东小时候,也是父母最辛苦的时候,父母当时的月工资一共才40多元,既要照顾抚养他的两个姐妹,又要没日没夜地照顾他,喂饭、喂药、擦洗、帮助上厕所……这些都成了马海兰夫妇的“日常工作”。夫妇俩虽然过着艰辛的生活,但他们却从不后悔,孩子一天天长大对他们来说就是最好的回报。  
  马海兰夫妇对儿子的大爱,感动了很多人。亲友们都说,杨卫东虽然不幸,但他有这样的父母,他是幸福的。随着时光的流逝,父母渐渐变老。马海兰的丈夫2016年因积劳成疾导致瘫痪,她本人也患有多种疾病,干起活来力不从心。怎么办?马海兰陷入了忧愁。万般无奈之时,她的两个女儿杨卫超、杨艺超满怀信心地对母亲说:“妈,您就放心吧,照顾卫东和爸爸的任务就交给我们了,您老该享享福了。”为了更好地照顾家人,姐姐杨卫超在企业办理了内退手续,妹妹杨艺超则常年请长假,仅靠丈夫一人的收入养家。姐妹俩要像父母当年一样,将这个家庭的爱心传递下去。现在姐妹俩分工倒班照顾家里的两个病人,按时给父亲喂药、按摩、翻身,每天带卫东做康复训练、下楼散心……
  采访中,姐妹俩对记者说:“现在生活虽然苦点累点,但我们没有怨言,父母的一句承诺给了我们一个幸福的家,现在我们要将这份承诺、这种幸福延续下去!”本报记者黎楠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