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
本期发布:
割竹子
  割竹子,指的不是割我们当地零星生长的土竹子,而是割南山的竹子。南山是竹子的产地,年年割不尽,春风吹又生,茫茫竹林一片片,割下就是钱串串。
  山里的竹子一般分三类:一类是手指粗的竹子,用于划篾、编竹器;一类是笋竹,用于缠竹器的筐边;第三类是高近两米、筷子粗的毛竹,它是扎扫帚的好材料。由于马江乡(今雍川镇所辖)一带篾匠多,十户九篾,鸡叫一声听三县的三县寺村,上百户人家都是编竹器的,由此兴起了割竹子。
  每到冬春季节,各村的壮汉都自发组织起来,经太白县和凤县林业局批准后,便进深山老林去割竹子。割竹子要自己背铺盖、搭庵房、起锅灶,还要脚穿“锚链”防止扎伤,这是一条艰苦的活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生活过得紧巴巴的:家中缺粮吃,手里无钱花,掏不起父母茶叶钱,更怕儿子把婚谈,只有钻山一条路,割回竹子编筐篮。因为竹子的用途广,扶风、礼泉、乾县一带人都跑到我们这里购买竹子,扎扫帚用量尤其大,所以竹子价格高,一根能卖到三四分钱,比担柴卖草收入高得多,割竹子就成了当地人渡过难关的唯一出路。
  俗话说:“年年有个四月八(是夏收前的古会),杈把扫帚扛回家。”扫帚是夏收的重要农具,千家万户离不了。南山竹子竿细、分叉多,而叶子厚的毛竹是没法扎的,买一把来自南山老林的扫帚不容易。
  我今年81岁了,年轻时多次钻山割竹子,跑遍了竹子茬(竹子密集的地方),吃尽了人间苦,我对两件事印象最深。1963年时,眼看要过大年了,我手里没一分钱,无法办年货,腊月二十三,我和兄长商量了一番,决定进山割竹子,以解燃眉之急。我俩在凤县秦岭车站对面的山上,割了两千根竹子,连晚运到蔡家坡车站,腊月二十六赶上了蔡镇的年集,卖了近二百元,我们这才割了几斤肉,办了年货,使一家人欢快地度过了春节。1966年,我同兄长农历正月进山,直到三月下山归来,在凤县辛家山割了几万根缠筐边的笋竹,卖给了绛帐竹器厂,为家里增添了一大笔收入,缓解了经济困难。而我的侄子赵润堂,割竹子攒了些钱,1981年才结了婚。真可谓:“万千竹子搭鹊桥,凤凰飞进光棍堂。”
  如今,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蒲篮、背篓、牛笼嘴、草筛等用途都比过去大大减少了,唯扫帚还是家家离不了的,一把扫帚已涨到五六十元,一个背篓卖到二百元,“物以稀为贵”。现在上山割竹子的人少了,所用竹子多是从太白县黄柏塬远途运回的。竹子的用途没有过去那么广了,篾匠也只剩下一些老手艺人,但我们不能忘记昔日割竹子的苦难历史,牢记昔日苦,方知今日甜。竹子救过人的命,南山是座宝贝山。(赵志岐口述吕元亨整理)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