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
本期发布:
宝鸡文理学院学生李柯:
总书记是我们青年人的榜样
本报记者王卉

  年轻人总是奔跑在潮流的最前端。《梁家河》面世以来,宝鸡文理学院师生争相学习,学校出现了读《梁家河》热潮。这些年轻人在总书记的“足迹”里,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青春共鸣”,文传院16级新闻班的李柯就是这潮流中的一员。
  在李柯的印象中,遥远的陕北梁家河,是个人们住窑洞、说话带有浓浓鼻音的地方,虽然那里种出的苹果甜脆可口,但生活条件却是艰苦的。没想到,这里竟是习总书记度过七年青春岁月的地方。《梁家河》呈现了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习近平形象。李柯说自己初读《梁家河》时,还不禁想象,如果自己可以回到那个年代,一定要
  同习总书记一起为梁家河村的建设出力。十五六岁的年纪,习近平京来到陕北,他没有嫌弃农村的条件艰苦,而是和乡亲们“打成一片”,让梁家河成为他的第二故乡。李柯说,她从商洛来宝鸡求学之初也很不适应,以前在父母的呵护下,几乎没有吃过苦。想到习总书记曾经受到“跳蚤关”的考验,身上都是跳蚤咬的包,腿上都是挠的疤,这些他都不怕,继续坚持与乡亲们一起干农活。自己在这么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怎么还好意思喊苦叫累呢?
  《梁家河》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求知若渴的习近平,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为人民服务的习近平。一句“近平回来了”让李柯尤其羡慕那段非同一般的浓浓情谊。然而,令李柯印象最深的就是,习近平在下乡时带了两箱子的书,他还用一个墨水瓶做成了煤油灯来努力读书。她看到一个好学的习近平,也看到了他想要通过知识改变乡亲们的生活,他为乡亲们出谋划策,举办扫盲班,带领乡亲建沼气池、办缝纫社等,这些都是习总书记当年为村民真心实意做的实事。
  李柯说:“虽然不能回到那个年代与习总书记共度青春岁月,可我现在依然能为国家贡献力量,那就是树立远大志向,好好学习。”把青春绽放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这是习总书记给我们的榜样,也是我们当代年轻人的选择。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