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科技创新
第04版:专题
第05版:本市新闻
第06版:文学周刊
第07版:文学周刊
第08版:文学周刊
标题导航
|
编者按
周公庙印象
有温度的脊饰
感悟国宝毛公鼎
又见青铜器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感悟国宝毛公鼎
王恭
生活在宝鸡,不由得就会对青铜器生出诸多感悟,对作为中华文明源头之一的这块宝地心生敬仰!
“晚清四大国宝”之一的青铜重器——毛公鼎,就是180多年前在堇荼如饴的古周原惊世出土的。但没人想到,这个险些被当作废铜熔铸成银圆、斑驳生锈的青铜器却封存着整个西周文明的基因密码。
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秋天,岐山董家村西的农田里,村民董春生正挥动锄头翻整脚下的千年沃土。当啷一声,青铜器特有的浑厚音色划破关中平原的宁静——一件通高53.8厘米、重达34.7公斤的青铜鼎破土而出。鼎身斑驳,内壁却暗藏玄机,32行499字铭文如游龙盘踞,字迹遒劲如刀刻斧凿,这就是被金石学家称为“青铜史诗”的毛公鼎。
考古专家和文字专家破译毛公鼎铭文,认为是一份册命公文。铭文以周宣王口吻展开:“父歆,丕显文武,皇天引厌厥德……”(大意是:叔父毛公啊,文王武王开创的基业正遭遇危机,四方不宁,今命你总揽内外政务,未经你首肯的政令,臣工皆可拒不执行。)这段对话揭开了西周晚期政局的冰山一角。周宣王即位时,周王室已现衰微之势,为重振朝纲,他不得不打破宗法制度,赋予异姓重臣毛公空前权力。当金石学家陈介祺颤抖着双手展开密密麻麻的499字金文拓片时,他仿佛听见了青铜浇铸时的沸腾声响。这些蝌蚪状的文字记载着周宣王对叔父毛公的诰命,王室的权威、贵族的责任、天命的流转,在方寸之间流转成完整的政治哲学体系。最令人震撼的是铭文末尾的“子子孙孙永宝用”,让几千年后的我们得以窥见西周贵族对永恒的执着追求。
毛公鼎铭文为我们了解周宣王时代的西周历史提供了可靠的史料依据,也折射出中华文明的三大密码。一是揭示政治权力的架构智慧。铭文记载的“毛公专权”制度,与《周礼》中“三有司”体系互为印证,揭示西周已建立完备的官僚考核机制。二是蕴藏着青铜器艺术的不断革新。相较于商代铜器饕餮纹的神秘威严,毛公鼎简洁的重环纹、浑圆的器型,标志青铜器从“祀神”转向“事人”,体现人文主义觉醒。三是文字传承的里程碑。李瑞清称其书法“如《尚书》般庄重”,费声骞赞“结体方长,气象浑穆”。这种金文风格直接影响秦代小篆,成为汉字规范化的重要里程碑。
千年国宝毛公鼎颠沛流离的命运,也恰似近代中国缩影。出土后,先被董春生以30两白银卖给古董商,几经转手落入潍县收藏家陈介祺手中。陈氏密藏三十年,临终前留下遗训:“此鼎当与周室共存亡。”1910年,鼎被端方以万两白银购得,端方在四川“保路运动”中殒命后,鼎又被典押给俄国银行。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叶恭绰冒死将鼎藏入香港寓所。日军占领香港时,其侄叶公超遭逮捕,经仿制赝品交涉方得脱险。1946年,陈咏仁以3万两黄金赎鼎,次年国民政府将其列为“首批迁台文物”。如今,鼎立台北故宫博物院常设展厅,LED冷光下,499字铭文与观众手中的数字拓片交相辉映。台北故宫博物院开发的AR导览系统,让观众用手机即可“唤醒”鼎上铭文。这就是中华文明传承守护带给我们的当代启示。
青铜重器毛公鼎早已超越“国宝”的定义,成为连接古今的文明芯片,提醒着我们,守护历史,就是守护文明基因的完整;读懂青铜,方能预见未来的可能。那些刻在青铜上的古老智慧始终提醒着我们,真正的文明传承不在于介质的先进,而在于能否读懂先人在器物中灌注的精神基因。当现代人的指尖划过铭文拓片的凹凸纹路时,是否真正触摸到华夏文明最本真的心跳?这尊穿越战火与岁月的青铜鼎,依然在无声地讲述着关于秩序、责任与永恒的古老命题。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