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专题
第04版:专题
第05版:综合
第06版:文学周刊
第07版:文学周刊
第08版:文学周刊
标题导航
|
时光深处的劳动诗行 镌刻岁月的奋斗长卷
葵花朵朵向太阳
键盘上的劳动节
工分也是一种乡愁
种玉米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种玉米
张绍琴
八十六岁的婆婆在城里待了一个月,天天嚷着要回老家,说村子里空气好,住习惯了。我们只好抽一个周末,送婆婆回去。大病初愈的婆婆身体大不如前,显然没有力气种庄稼、种蔬菜了。在城里上班的三哥买了玉米种,说跟着回去种点糯玉米。入城居住前,三哥在农村种过二十多年的庄稼,对庄稼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情。
终于,我们踏上了归途。一路上,阳光明丽如夏日,暖融融地洒在身上。婆婆望着窗外渐渐熟悉的景致,眼中闪烁着光芒,那模样像国王回到了自己的领地。一到家,婆婆便沿着老屋巡视了一圈,流浪在外的猫嗅到婆婆的气息,从屋后“喵喵”欢叫着跑下来,把脑袋在婆婆的裤管上不停地蹭来蹭去,好像在“述说”着久不见主人的思念。
三哥用钥匙开了房门,一股潮湿的气息扑面而来,厨房地面上一块块白色的霉斑赫然入目,仿佛在诉说着这段时间屋子的冷清。坐车一小时,大家似乎都有点累了,便不约而同地找地方坐下,分食柚子。吃罢柚子,三哥从缸里舀了一桶水,走向旁边的菜园。婆婆则去检查堆在堂屋墙头的红薯,挑选品相好、未腐烂、未生芽的装入蛇皮口袋,让我们返城时带上。
三哥在空着的菜园里用锄头攒起一堆泥土,随后浇上水,原本干燥硬结的泥土,立即变得潮湿绵软。我过了一会儿再去看时,一堆泥土已变成一个个中间有凹坑的泥团,像搓出的硕大的汤圆,整齐地摆放在土地上。
看着眼前的泥团,我满心好奇,忍不住问道:“玉米种在小窝中吗?”
三哥一边忙活着,一边笑着回答:“是的,这样育出来比直接点在土里长得好。”
“一个泥团放几粒种子?”“两粒。”
“不加一点肥料吗?”“不加。加上会烧幼苗的根,也可能发不出芽。”“种完后再盖上泥土?”“是的。”
我原本以为是要用手抓泥土再撒在泥团上,便在一旁静静等着看三哥接下来的动作,转头却看见三哥拿起铁铲,将没有小石子和土疙瘩的泥土夯得更细。他铲起一铲泥粒均匀地撒在挤挤挨挨的泥团上,动作娴熟而利落,直到一百多个泥团全部覆盖上一层细小的泥粒。看着眼前的景象,我心想,这下总该结束了吧?
春天的阳光不像夏天那样灼人,却也带着几分热烈。找不到遮阳帽的三哥一直弓着身子在烈日下劳作,头上细细密密的汗珠不停渗出,一颗一颗滴到泥土里,仿佛是汗水与土地在深情对话。看着三哥辛勤劳作的身影,我不禁联想到刚出锅的糯玉米,那叫一个软糯香甜。
我最喜欢在玉米芯上穿一根筷子啃而食之,自认为人间有如此美味,胜过做神仙。但我从小读书,闲时跟着母亲做一点类似于打杂的轻巧农活,到后来外出上学、工作,从来没有正经种过玉米。今日看着三哥种玉米的每一个步骤,才真切地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然而,育种的程序还没结束呢。三哥直起身子,拍了拍身上的泥土,转身进屋,找来一张薄膜,盖在泥团上。
三哥说,盖薄膜的好处可多了,可保温保湿,防病虫害,抑制杂草生长,促进出芽后的根系发育……听着三哥的讲解,我对种玉米又有了更深的认识。
忙完这一切,我们也该返程了。返程车上,后备厢装着婆婆精心挑选出的几大蛇皮袋红薯,每家一袋,沉甸甸的,满是婆婆的爱。
三哥说,他过一周会打电话提醒婆婆看看玉米是否发芽,到时决定啥时揭开薄膜,然后找个时间回来移栽。之后还要施肥、浇水、除草,至少需要管理三四次才能吃上糯玉米。
从此,老家不再上锁,那扇敞开的门,仿佛是土地对我们深情的召唤。婆婆的目光,始终注视着这片土地;土地里新育下的玉米,承载着我们对未来的期许。它们如同一根无形的线,紧紧地牵引着我们,让我们在小城和老家之间不停往返,往返之间,是割舍不断的亲情,是对土地深深的眷恋。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