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专题
第04版:专题
第05版:综合
第06版:文学周刊
第07版:文学周刊
第08版:文学周刊
标题导航
|
时光深处的劳动诗行 镌刻岁月的奋斗长卷
葵花朵朵向太阳
键盘上的劳动节
工分也是一种乡愁
种玉米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工分也是一种乡愁
王恭
在岁月的长河中,有一种记忆,它带着浓厚的时代色彩,深深烙印在那些经历过集体劳动岁月的人心中,那便是“工分”。
工分,是上世纪80年代农村实行包产到户以前,农民参加集体劳动的报酬记录和实物分配的重要依据。那时候,农村实行的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济制度。“三级所有”即指生产资料、经济收入和劳动成果实行集体所有制,分别归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则是指生产队作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和分配。在那个年月,工分不仅是简单的计量单位,更是那个时代精神风貌和社会结构的缩影。随着时代变迁,这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计算社员劳动量和劳动报酬的方式,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人大概已经很陌生了,但对于上世纪50至70年代出生、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那代人来说,挣工分既是他们的人生体验,更是难以忘怀的乡愁。
回望往昔,当晨曦初破晓,村头的喇叭便响起熟悉而激昂的旋律,队长敲着村头大槐树上的那口大钟,唤醒沉睡的大地,也唤醒勤劳的人们。社员们肩扛锄头、手提农具,踏上了前往田间地头的路。村前村后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农人们一年的希望,每一滴勤劳的汗水都闪耀着丰收的光芒。这一切的努力与付出,最终都将化作一串串工分数字记录在劳动手册,成为衡量个人贡献与家庭收入的标尺。工分作为农村集体经济分配制度的重要载体,既体现了公平原则,又激发了人们的劳动热情。那时,生产队记工分是有标准的,男全劳每出勤一天记10分工,女全劳每出勤一天记7分工,刚参加劳动的男孩或女孩每出勤一天记3分工,之后随着年龄增长,工分涨至男女全劳的10分或7分工。队上的记工员每天会到各个劳动场所记录参加不同劳动人员的姓名,吃过晚饭,社员们拿着劳动手册要到生产队饲养室把当天的劳动工分记在劳动手册上。当时条件下,饲养室一般就是生产队的会议室和公共场所。在饲养室里,记工分的社员围坐在一起讨论着当天的劳动和得分,那份满足感与成就感,是任何物质奖励都无法替代的。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工分制度以其特有的方式,维系着集体的和谐与效率,它像一把无形的尺子,相对客观地衡量着每个人的劳动成果。在那个年代,工分就像是无形的纽带,将大家紧紧相连,共同面对生活的风雨。无论是壮劳力还是老人孩子,都能通过自己的双手,为家庭挣得一份工分,进而换取生活所需。它不仅仅是数字的累积,更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记录着老一辈人在集体劳动中付出的辛勤与智慧。
随着时代变迁,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变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让农民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工分制度,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存在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它所承载的那段历史、那份精神,却永远镌刻在了人们心中。每当提起工分,老一辈人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那是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也是对那段共同奋斗时光的珍惜。
工分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几代人难以忘怀的乡愁。它见证了农村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贫穷走向富裕的艰难历程。虽然它已远去,但农民那种勤劳、互助、团结的精神,却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都应铭记那段历史,珍惜那种精神,继续用我们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