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诗词
妙笔谱写春之曲
本报记者 祝嘉
  “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当细密雨丝浸润垄亩,当新焙茶香漫过青瓷盏,谷雨节气便以润物无声的温柔,叩开农耕文明最富诗意的章节。这个承载着“雨生百谷”农耕智慧的节气,在历代文人的笔墨间,既沉淀着“春茶采撷贵争时”的农事哲思,又氤氲着“且将新火试新茶”的生活雅趣。
  茶烟袅袅中,谷雨化作诗意的载体。唐代陆羽在《茶经》中特书“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而宋代黄儒《品茶要录》更言“谷雨前采茶,叶质肥厚,滋味醇厚”。北宋文豪苏轼深谙此道,他在《试院煎茶》中写道:“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诗句将谷雨煎茶的细腻工序,写成视觉与味觉的双重交响。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更道出“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的采茶真谛,让这捧雨前春茶,成为丈量春天脚步的精准标尺。
  农谚有云:“谷雨前后,种瓜点豆。”在诗词的长廊里,谷雨亦是耕耘的注脚。唐代杜甫《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吟咏,恰似田间老农的欣慰低语。而同时代的王贞白《白鹿洞二首》中“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的警句,又与谷雨“播种希望”的节气内涵形成奇妙互文——自然与人文的耕耘,在此刻达成诗意共鸣。
  谷雨时节的雨丝,更牵动着文人的情思。清代文人郑板桥在《谷雨》诗中描绘“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以竹之劲节暗喻人格修养,这流淌在诗行间的雨意,既浸润着“润物细无声”的自然法则,又承载着“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的生存智慧。
  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一路走来,谷雨已不再是简单的节气符号,它化作茶盏中的涟漪,化作农人额头的汗珠,化作诗人笔下的经典意象。这个春天最后的节气,以一场场及时雨为墨,在天地之间书写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永恒寓言。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