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深度宝鸡
第03版:深度宝鸡
第04版:本市新闻
第05版:热点聚焦
第06版:文化周刊
第07版:文化周刊
第08版:文化周刊
标题导航
|
陈仓杂谈不要让“流量滤镜”模糊安全红线
短视频赋能非遗,让古老技艺绽放新光彩
文学给予生活诗意繁花
莫让方言消失在下一代
从“说教”到“共情”,让博物馆持续“破圈”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莫让方言消失在下一代
张琼
“你的孩子会说方言吗?”近日,微信和知乎上的方言话题,吸引了不少网友的关注和讨论。如今,各地方言或多或少都面临着低年龄“濒危”风险,如何让我们的下一代会说家乡话,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
方言是刻在基因里的乡愁密码,宝鸡娃会说宝鸡话是一种骄傲。如今,随着普通话的广泛普及,许多青少年不会说方言,甚至有的家长认为方言“老土”,不愿意给自己的孩子教。事实上,孩子学习普通话与方言之间并不矛盾!“京腔”与“秦腔”都需要学好、会用。让我们在教孩子说“好棒”时,也教会他们说“嫽扎咧”;在会背诵“春眠不觉晓”时,也会传唱“月亮爷,丈丈高”。乡音是一种特殊的情感纽带,无论走到哪,一声熟悉的“倭也”“嫽得很”,会瞬间唤醒宝鸡人的家乡情愫。试想若有一天,我们之间不再以“乡党”的问候共鸣,我们的乡愁该何处安放?
方言也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与容器,孩子学会说方言,是对地域文化的一种保护。在我市,不少非遗因方言而丰富灿烂,如西府秦腔、西府曲子、民谣山歌等,我们的下一代会说方言,这些烙印着地方文化印记的非遗,才能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西府“吃面不喝汤,瘦得干梆梆”的俚语,承载着关中人的农耕智慧;“碎娃勤,爱死人”的童谣,氤氲着黄土地上的勤劳之风;“男人是耙耙,女人是匣匣”的俗语,隐藏着西府人朴素的持家哲学。孩子们学习方言的过程,可以知晓家乡的风土人情,领略宝鸡人的审美情趣,可以有效培养孩子对地域文化的认知与自信。
保护方言使用语境,让孩子有多听、多讲的氛围。如今,各地采取了许多保护方言的行动和措施,或给方言建立语音档案,或在影视剧中加入方言元素,或开展方言传承活动,为方言保护提供了诸多路径。此外,最好的保护是引导孩子们学会使用方言,给下一代提供良好的方言语境,让孩子们会说、会讲方言。尤其在家庭生活中,孩子能从家人口中听到方言,并能在日常生活中熟练使用方言,当孩子们口里会说“晒爷婆”,心里知道“没麻达”,当“谝闲传”的俏皮话重新在院门口响起,方言才能真正活在烟火人间。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