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深度宝鸡
第03版:深度宝鸡
第04版:本市新闻
第05版:热点聚焦
第06版:文化周刊
第07版:文化周刊
第08版:文化周刊
标题导航
|
陈仓杂谈不要让“流量滤镜”模糊安全红线
短视频赋能非遗,让古老技艺绽放新光彩
文学给予生活诗意繁花
莫让方言消失在下一代
从“说教”到“共情”,让博物馆持续“破圈”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陈仓杂谈不要让“流量滤镜”模糊安全红线
祝嘉
近日,某地一条未经开发的户外徒步道接连发生游客遇险事件。据当地媒体报道,一些网络博主为收割流量,将险象环生的徒步道刻画为风景优美的打卡地,推荐给缺乏经验却充满好奇的“徒步小白”。眼下正值户外踏青时节,游客遇险事件提醒我们,看清“风光”之下的暗藏风险,警惕“贴心”背后的别有用心,不要让“流量滤镜”模糊安全红线。
“用户生成内容(UGC)”的网络传播模式,正让越来越多自然景观走进公众视野。然而,有的内容创作者为博得关注,将具有专业难度的运动线路,或者未经开发、禁止入内的户外区域,包装成“零门槛”的网红打卡地,不仅在介绍中刻意美化风光、淡化风险,甚至“贴心”传授绕行警示牌、翻越防护网等“打卡攻略”。这种不负责任的网络推荐,不仅破坏了内容生态、混淆了公众视听,更为原本绿色健康的户外活动埋下了安全隐患。
网络推荐不是流量游戏,守住安全红线应成为内容创作者的基本准则。但个别人信奉“危即是美”“奇即是美”的“流量密码”,在创作中避实就虚、无中生有、以假乱真。这种以他人生命安全为筹码的逐利行为,不仅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还会引发连锁反应——盲目涌入的游客超出环境承载力,导致植被损毁、水源污染、野生动物栖息地破碎;无序探险引发的搜救行动,既耗费公共安全资源,又让救援人员暴露于风险之中。网络推荐本是传递美好、分享知识,从业者当以社会责任鞭策创作初心,用专业素养筑牢安全屏障,让网络空间的正向价值真正滋养人心。
打破“流量滤镜”,需要凝聚多方合力。网络平台应当建立户外内容审核机制,对非专业路线和未开发区域的推荐标注风险提示,压缩误导性、欺骗性网络推荐的生存空间。地方政府需在生态保护与公众需求间寻找平衡点,通过修建观景平台、规划安全路线、完善应急救援体系等措施,将“野蛮生长”的户外热潮导入正轨。户外活动爱好者也要擦亮眼睛、冷静头脑,明辨网络信息的真伪良莠;同时要认识到,真正的探索精神绝非征服自然的傲慢,而是建立在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自身能力的把握基础之上,与其冒险闯入“野路子”,不如在成熟路线中感受“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真谛。
山川有灵,人贵自知。当春日暖阳唤醒人们对自然的向往,我们更要牢记:再美好的画面语言也修饰不了现实的风险,再华丽的流量数据也承担不起生命的重量。唯有各方共同筑牢安全防线,让敬畏之心走在探险脚步之前,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绿水青山”与“生命安全”的双向奔赴。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