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磨盘
张秦
  在悠悠流淌的时光长河中,那曾经承载着无数温暖记忆与辛勤劳作的磨盘,如今竟悄然化作脚下的路石。这一变迁,宛如一部无言却厚重无比的史书,静静诉说着时代的更迭与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
  回溯往昔,磨盘无疑是乡村生活当之无愧的核心枢纽,恰似一位饱经沧桑且庄重肃穆的老者,默默见证岁月的缓缓流转。在那炊烟袅袅升腾、弥漫着浓郁烟火气的日子里,磨盘稳稳当当地伫立在磨坊之中,宛如一座坚实的灯塔,成为家家户户生活得以维系的依靠。
  小时候,我常常目睹母亲磨豆腐的情景。天还未完全亮透,母亲便挑来浸泡得饱满圆润的黄豆,倒入磨眼。随后,她双手握住磨杆,身子微微前倾,开始有节奏地推动磨盘。磨盘缓缓转动,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那声音仿佛是一曲饱含深情的质朴乐章,悠悠地在乡村上空飘荡开来。
  随着磨盘转动,金黄的豆子逐渐化作细腻的豆浆,顺着磨盘的边缘缓缓流下,那淡淡的豆香也在空气中弥漫开来,瞬间将整个磨坊染上了温馨的气息。母亲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可眼神里却满是对生活的期许与坚定。在她的巧手下,这些豆浆后来变成了鲜嫩可口的豆腐,成为一家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还有那令人难以忘怀的老驴磨面的场景。那磨盘安置在村里麦场的空房里,牵来的驴儿被套上鞍具,双眼用眼罩遮住,在大人的一声轻喝中,便开始围着磨盘一圈又一圈地踱步。驴蹄踏在地面上,发出“嗒嗒”的声响,与磨盘转动的“吱呀”声交织在一起,便是一首独特的乡村交响曲。随着驴儿不知疲倦地走动,磨盘欢快地旋转,谷物在磨盘的研磨下,变成了细细的粉面。大人们在一旁忙碌着,孩子们则围在一旁好奇地观看,偶尔还会伸手去触摸从磨盘缝隙间漏出的粉面,感受那细腻的质感。在这一方小小的磨坊里,虽弥漫着驴粪的酸臭味,却也洋溢着生活的热闹与希望。
  磨盘不仅磨出了生活的温饱,更凝聚了乡村邻里间深厚的互助与温情。小孩子们围绕着磨盘嬉笑玩耍,清脆的笑声在磨坊里回荡。大人们则在劳作间隙,一边擦拭着额头的汗水,一边拉着家常,分享着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磨盘,俨然成了乡村生活的舞台,生动地上演着乡村生活的质朴与醇厚。
  然而时代的巨轮如汹涌澎湃的洪流,以不可阻挡之势滚滚向前,悄然改变了乡村的模样,也无情地改变了磨盘的命运。随着科技飞速发展,电动磨粉机、豆腐机等现代化机器如潮水般涌入城乡。这些机器凭借高效、便捷的显著优势,迅速取代了传统磨盘的地位。曾经热闹非凡、充满欢声笑语的磨坊,逐渐变得冷冷清清,磨盘也渐渐失去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被无奈地闲置在角落里,孤独地落满了灰尘。
  年轻一代怀揣梦想,奔赴繁华的城市。传统的磨盘劳作方式,也在岁月的流逝中逐渐被遗忘。磨盘,这个曾经象征乡村生活智慧与勤劳的标志,在时代的汹涌浪潮中,无奈地退到了舞台边缘,沦为历史的配角。
  如今,当我们再次看到磨盘,它已被铺在了脚下,成为道路的一部分。一块块磨盘石,被精心排列,镶嵌在地面上,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独特景观。它们不再发出转动的声响,却以另一种方式融入人们的生活。
  走在由磨盘铺就的道路上,人们的脚步踏过的不仅是坚硬的石块,更是一段段厚重的历史。磨盘虽不再承担研磨谷物的重任,但它却承载着乡村的记忆与文化底蕴,成为乡村旅游、文化展示的独特元素。人们行走其上,感受着磨盘传递出的往昔岁月的温度,仿佛能穿越时空的隧道,清晰地看到曾经磨盘转动时的热闹场景。
  从岁月舞台的主角到脚下的基石,磨盘的转变令人感慨万千。它见证了乡村从传统农耕生活向现代生活的伟大跨越。它也让我明白,尽管时代在不断变迁,但那些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事物,永远不会真正消逝。它们以新的姿态,继续在岁月中发光发热,提醒着我们铭记过去,珍惜当下,勇敢地迈向未来。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