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看戏
王艳茹
  小时候,我很不理解那些老人家对看戏的热情。
  旱烟锅子和马扎是老汉们的标配,老太太们头顶着帕子,手拎个布袋子,三三两两结伴,喊着:“走,看戏去!”她们精神头足着呢,有些行动不便的,拄着拐棍也要去。
  戏台子通常搭在空旷的地方,条件好点的村子会有广场或者礼堂,有现成的舞台就更好,省去了搭台的麻烦。比如我们村是个小村,隔几年才唱一回大戏,需要提前一天搭戏台。我曾经跟着大人去过一个很不可思议的戏场,他们竟然把戏台搭在了树林子里,七拐八绕要走很久才能到,实在太不方便了。
  戏场周围和道路两旁全是摊位,人挤人、货挨货。赶会的摊贩们叫卖着各种吃食:两个雪白的粽子窝在碟子里,浇上蜂蜜水,凉凉甜甜的,很解渴;鸡蛋醪糟泡麻花、鲜甜软乎的油糕最适合老人食用;凉粉切得细细长长的,像面条一样,入口冰爽鲜香;也有炒凉粉配蒜苗,别有滋味。当然,最多的是面皮,有擀面皮、蒸面皮、烙面皮,还有饸饹。羊肉泡我是敬而远之的,别的我都尝过。来一碟香香辣辣的擀面皮,配上一碗滚烫的热豆花下肚,满嘴豆香。不知为什么,现在的蒸碗豆花总觉得没有当年的滋味。
  货摊区应有尽有,卖衣服的,卖床单布料的,卖农具、扫帚、草帽、竹编篮子的,各种家用小百货、小玩具,彩色的风车迎风转个不停,糖葫芦被举得高高的,在太阳下闪着光。
  会有一张布告,通告每天的戏目,当然,我不太关心这些。戏开场了,锣鼓梆子敲敲打打,也有弦琴管乐叮叮咚咚,各类角色登台,唱着王侯将相、悲欢离合的故事。不论男声女声、乐曲声,尘世间的一切都不重要了,就只这些声音在戏场上空来来回回,震着人的耳朵,撼着人的心扉。
  小孩子坐不住了,会跑去后台看化妆,挤成一堆偷偷扒开门帘往里瞧。演员们忙忙碌碌,有换衣服的,有对着镜子描眉画眼的。那戏妆在台上精致漂亮,离近看却吓人得很,眼周围全是黑黑的油彩描过,只剩两只眼睛亮亮地在忽闪。有人发现这帮小调皮了,忽地凑近来一睁眼,吓得我们一哄而逃。
  台上的故事在上演,台下闹哄哄的。前排的老人家听得最投入,一眼不眨地望着台上,戏里的故事他们已是耳熟能详,甚至都能跟着唱几句。后面坐着的有带着孩子的,一会儿要吃一会儿又哭,打搅得没法安心看戏,根本坐不住。最后面围着一圈,站满了人,许多男人脖子上架着个娃。到晚上,戏台上方有一排大灯,照得台上亮如白昼,男孩女孩在舞台前面的栏杆爬上爬下,嘻嘻哈哈,像猴子般挂成一排。开场锣鼓响起时还赖着,直到演员上场,才有人来赶,终于作鸟兽散。但孩子哪有老实的,台子底下还有空间,刚好用来捉迷藏。
  把戏台比喻成花园,戏里的故事和角色就是花朵,戏唱了几千年,这花朵就开了几千年。
  最神奇的是,那么小的一方戏台,竟能承载无限的时空。有时候是一个人在道情,配乐是二胡,间或敲几下梆子,交代一番自己的身世;渐渐地,其他角色三三两两登场,幕布开合,灯光变换,时间和场景便又不同,可能前一场是荒郊野外,遇狼遇虎,转眼又是厅堂庙宇,嬉笑怒骂;发展到高潮部分,各类角色在台上站满了,你一句我一句,争争吵吵、打打骂骂,仗也打得、人也杀得,虚虚实实之间,全给演出来了。
  秦腔戏营造出了这样一个喧嚣的世界,乱哄哄吵闹闹,戏腔往天上飘,戏情直击人心。不知道是那些声,还是那些情,或是那热腾腾的烟火气,只要身处其中,我就莫名觉得安稳、踏实。曾经不能理解的,现在却开始怀念,时常想要寻些戏去看。少年时经历的幸福,当时并不能自知。时至今日,我似乎有点了解父辈们对于秦腔戏的痴迷了。当人们置身于那闹哄哄的场子里时,在一声声的嘶吼中、在一句句的悲咽里,现实中的负累和烦扰好像就烟消云散了。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