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看中国来宝鸡 深度报道(二十五)
青铜罍 满载琼浆敬芳华
本报记者 张琼
周罍

龙纹小铜罍

提梁小方罍

对罍

  我国有个成语叫“瓶罄罍耻”,汉代有个典故叫“梁王争罍”,湖南“方罍之王”皿方罍回乡的消息曾火热一时……这些成语、事件中,都有一个生僻字——“罍”。罍念“léi”,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形状像壶。
  宝鸡地区出土的罍不少,有亚羌父乙罍、周罍、对罍、龙纹小铜罍、涡纹罍、提梁小方罍等,有圆形罍,亦有方形罍。罍在青铜礼器中占有重要地位,《周礼》中写道:“凡祭祀、社壝(wéi)用大罍”,言明罍作为祭祀礼器的尊贵身份。
  近日,记者前往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凤翔区博物馆等地,参观不同造型的罍,探寻罍背后的文物故事。
  刻“周”之罍——周罍
  3月25日,阳光和煦,石鼓山上花香弥漫,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展厅内游人如织。在第二展厅《周礼之邦》,一件重约20斤的青铜大罍,引来几位湖南游客的围观和赞叹。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工作人员郑苗解释:“这件青铜器叫作周罍,1970年出土于宝鸡益门堡,是西周时期的酒器,用于重要的祭祀和宴饮场合。《诗经·周南·卷耳》里有句诗:‘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大意是让我斟满金罍的酒,慰藉我离别的思绪与忧伤。可见,罍作为酒器,已渗透到当时人们的生活里。”
  “你看,罍的沿口刻有一个字——‘周’,这便是周罍名字的由来。”循着指引望去,果见高44.8厘米、口径20厘米的大罍沿口上,清晰刻着“周”字。“周”字的初意与田地、耕作相关,考古学家郭沫若先生认为“周”字“田中有种植之形”,田里阡陌纵横,地中五谷繁盛。看到周罍上的“周”字,不免想到以农业而兴的周人,以及三千多年前他们的耕耘与崛起。
  周罍造型庄重大气,小口、束颈、卷沿、圆肩,肩上有一对牛首半圆形耳。下腹壁正中有一突出牛首鋬耳,器身布满兽面纹、涡纹、龙纹、弦纹等,将周罍装饰得颇具观赏性。在灯光照耀下,可见周罍身上绿色和红褐色的锈色。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工作人员解释,青铜器五彩斑斓的锈色,是合金配比、埋藏环境以及时间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采访当日,记者还看到3件与周罍形制、大小相当的圆形罍,分别为石鼓山三号墓出土的亚羌父乙罍和宝鸡周原博物院院藏的2件涡纹罍。这几件罍都有小口、束颈、圆肩等造型特点。郑苗说:“圆形罍的造型大都比较相似。古人使用罍时,会用斗从中舀出琼浆,罍肩部的耳和环以及罍底部的穿系鼻钮,便于人们套上绳子搬运,或倾倒佳酿。”
  “神秘”之罍——对罍
  凤翔区博物馆馆藏文物中有一件青铜器对罍,高46厘米,重36斤,口沿内壁刻有8行25字铭文。大气的造型、古老的铭文,使对罍颇具神秘感。它的主人是谁?铭文讲了什么事儿?
  3月24日,凤翔区博物馆民俗陈列部主任吴海峰介绍,1973年3月,凤翔县田家庄镇劝读村60多岁的村民翟德西,正在田野里平整土地,突然挖出了一件青铜器。翟德西虽不清楚这是什么物件,但深觉此物不凡,随即将其上交村上。后来,经文物专家鉴定,这件青铜器为西周中期盛酒器,按铭文内容命名为“对罍”。如今,翟德西儿子翟忠的家中,还保存着当年县上嘉奖其父亲积极保护文物事迹的奖状。
  这件青铜器为何叫对罍呢?吴海峰说:“这要从对罍的铭文谈起,铭文为:‘对乍(作)文考日癸宝(阝尊)(尊)罍,子子孙孙其迈(万)年永宝用,匄(丐)眉寿敬冬(终)□。’大意是说,这件祭器是‘对’为了祭祀亡父所作,向天地神灵祈求,赐予多福多寿,子子孙孙万年永用,敬善敬终。”可见,对罍的主人为“对”,用途为祭祀亡父,是一件庄重礼器。
  细看对罍,大方的造型和规律的纹饰,给人吉金之美的观感。对罍肩上有一对兽首衔环耳,弧腹斜收,圈足较高;颈部饰夔龙纹,腹部饰下垂的蕉叶纹,圈足饰两周弦纹,整体看起来大方庄重。
  凤翔区博物馆馆长董海兵谈道:“罍从商代晚期出现,流行于西周和春秋时期。对罍的铸造时期,正是周人逐渐摆脱殷商繁缛的美术传统,形成庄重素雅风格的历史阶段。”
  “袖珍”之罍——龙纹小铜罍
  看过多件青铜大罍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里,小巧的西周龙纹小铜罍、提梁小方罍令人眼前一亮,堪称“袖珍版”和“迷你版”的罍。
  西周龙纹小铜罍是目前发现最小的青铜罍之一,高仅15.5厘米,总重量仅1斤左右,容积190毫升,甚至比旁边展出的觯、爵还“娇小”许多。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工作人员介绍,1974年,龙纹小铜罍出土于渭滨区茹家庄弓鱼国墓地一号墓,是弓鱼伯的陪葬品。
  别看龙纹小铜罍“个子小”,它的造型和纹饰却不马虎。它圆肩鼓腹,肩上有一对牛首耳,耳衔接扁圆环,下腹部有一个牛首鋬耳;盖子圆顶,顶面隆起较高,中心有一蘑菇形钮。器身饰满龙纹、兽面纹、涡纹等纹饰,看起来十分精致漂亮。
  “与龙纹小铜罍不同,这件提梁小方罍是方形罍,造型较为独特。”郑苗介绍。提梁小方罍呈四棱方形,有提梁,器身仅饰几条简单的线纹,看起来颇为简洁。
  战国时期以后,青铜罍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隐匿。到西汉时,罍已成为王公贵族竞相争夺的藏品,甚至发生了“梁王争罍”的典故:西汉梁国梁平王刘襄为讨王后任氏欢心,不顾“善保罍樽,无得以与人”的祖训,也不顾祖母反对,强行将罍取出。此事被告于朝廷,汉武帝刘彻认为梁王与祖母争罍,极为不孝,削去梁国8座城池,并将任氏斩首示众。一罍引发血案,可见青铜罍之珍贵。
  采访当天,我市一幼儿园200余名孩子正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参观,孩子们围着或大或小的青铜罍参观,跟着老师大声念出“罍”的读音,认识这个难得一见的“怪字”。幼师李艳说:“校外春游选择带孩子们来看青铜器,希望孩子们能多了解家乡文化,多知晓宝鸡瑰宝,在他们心里播撒文化自信的种子。”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