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母爱一样三份
袁凌华
  那年“五一”回老家,陪同行的朋友逛周公庙,自然少不了母亲的款待,一碗碗香气四溢的手擀臊子面,大家咥得停不下来,大呼太过瘾。临走,母亲又叮嘱我带上一包吃食,里面有蒸好的槐花麦饭,还有早集上买来的岐山锅盔。另外就是一袋晒干的白蒿,这是前段时间才从地里采来的,母亲让我泡水喝,说可以护肝降脂。这样的吃食,母亲每次总要准备三份——我们姐弟三人一人一份。
  这让我想起每年的二月二。逢年过节,提前为我们准备饭菜和吃食是母亲的惯例。她不仅亲自上手,还要喊上父亲打下手,比如母亲摊花椒煎饼时,父亲必要仔细熬一锅软糯的麦仁粥,炒好色香味俱全的各样配菜。他们说说笑笑,完全一幅夫唱妇随、岁月静好的温馨画面。可有时,他们也经常会为家里的琐事各执己见,只不过每次都没上升到“武斗”,多以双方的宽容忍让告终。
  母亲识字不多,却心灵手巧,这几年她给我们最多的,便是亲手做的食物。这些吃食里有鲜美的时令果蔬,就像门前那棵香椿树上的椿芽,太少太金贵,母亲舍不得多吃几口,差不多都折下来送给我们了。而这时长得正鲜嫩的荠菜,她也会一并打包,仔细挑拣干净,这些吃食里,藏满母亲对传统节日的仪式感。比如每年二月二,母亲和父亲一定要花费大半天的时间,为我们做酥脆的棋子豆,还要煮甜豌豆、爆玉米花等,弄出七八样。她说二月二的豆子好,孩子吃了长个子,大人吃了长智慧。有一回,姐姐的同事尝了母亲的醋粉,直喊神奇,说醋糟竟能淘洗制作出这么酸爽可口又筋道的食物。母亲太体贴,蒸好的醋粉不仅切好细条,连用菜籽油泼过的蒜泥辣子和煮好的豆芽、绿菜也一同附带上,让姐姐过足了嘴瘾。
  我们成家立业后,无论每人收入如何,在母亲和父亲跟前尽孝如何,母亲都是一心一意地厚待,从不偏心,买房子添钱,带孩子出力。如果真要找点不一样的话,母亲还是对我更关心和体贴一点,我的家庭负担比较重,母亲从没说过要偏向我,却喜欢主动给我添置家用的东西,比如做馍的电饼铛,好看的桌布,凡是看见了我需要的物品,她总是毫不犹豫替我买了,她的恩情我当然铭记于心,知道该如何去回报。
  “二月二,炒豆豆,你一碗,我一斗……”楼下孩童跳皮筋的歌谣随风飘入房间,又是一年二月二。细细想来,那裹着花椒香的煎饼、浸着露水的荠菜、酥脆可口的棋子豆,分明都是母亲写下的节气诗——以时令丈量牵挂,让离家在外的子女能循着食物的香气,找到回望故乡的坐标。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