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农业农村专刊
第05版:文学周刊
第06版:文学周刊
第07版:文学周刊
第08版:专题
标题导航
|
浓情腊月迎新春
岁月深处的年味
蒸年馍
忙碌的年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蒸年馍
范贵成
在以面食为主的北方农村,包子是老少皆宜的大众美食,也是庄户人春节必备的年货。
蒸年馍,从腊月二十七八就开始了。年馍种类繁多,有馒头、包子、花馍等。记得去年,我从蔡家坡赶回老家时,娘已在厨房的案上揉着一大块面团,我急忙找了护袖戴上,赶上前给她打下手。看到案板上的面团,我对娘说,蒸的年馍多了。娘说,不多,过年呢,你弟妹一回来,一大家子人吃哩,走时再拿上些,我和你爸还要吃一整个正月呢。
记忆里,孩提时代,每年的腊月底蒸年馍时,娘总是想方设法为全家蒸一笼包子,供全家正月里享用。那时候,我们兄妹年纪小,无法给娘帮忙,常常是年迈的祖母揽柴烧锅打下手。那些岁月里,家中经济拮据,包子只蒸十几个,仅能解个馋嘴。馅儿不是白萝卜就是胡萝卜的,每人能吃上三两个,已经是非常奢侈的享受了。
如今已近八十岁的娘,手脚还是那么麻利。一开始,她不让我动手,自己将面搓成胡萝卜粗细的圆形面柱,左手按住,右手操起菜刀,“铛铛铛”一阵响,面柱片刻间就切成均等的一截一截的面团。这时,娘才吩咐我用擀面杖擀面片,她用小汤勺舀上和好的馅包包子。包子的馅是娘早就剁好拌成的,里面有韭菜、核桃、豆腐、胡萝卜。娘让我尝尝味道,还说人老了,口味淡了,对味道不好把控了。于是,我又给馅添了些食盐。娘一边包一边叮嘱我,包子皮要擀好,中间厚,边边薄,否则,蒸出来容易破皮露馅儿,能吃不中看。
虽说年龄大了,娘的手依然很灵巧。她三叠六折包成的包子,周正俊俏,纹理紧致,皱褶均匀,好像一个个模样儿规整的大蟠桃。娘两手并用忙个不停,操勺、舀馅、折皮、捏尖,一招一式,有板有眼,速度却一点儿也不慢,看得我羡慕极了。于是我喊来休假的女儿,一起跟着娘学手艺。我们包了十几个,我做的虽说差一些,但比女儿包的好看多了。女儿不服输,说必须向婆学习,要和婆包得一样“俊”。祖孙三代齐心协力,一会儿就包好了一笼。在我和女儿切磋学艺时,娘忙着生火,给灶膛里煨了硬柴,给大铁锅添上水,将摆满一笼的包子放了上去并盖上锅板,再用棉布条转圈儿把锅与蒸笼的缝隙塞严实,防止漏气。然后娘打开鼓风机开关,说蒸个二十分钟包子就熟了。
接着,娘又继续和我们包包子,说笑间,包子就蒸好了。娘将蒸笼从锅上端下来,厨房里一下白雾缭绕,热气腾腾。娘一边大口吹笼上的蒸汽,一边快速地翻挪包子,防止包子与蒸布粘连。随即又抓出两个热包子,让我和女儿品尝。我们小心地咬了一口,嚼两下,满口生香。
连着蒸了两笼包子,我和女儿跟着娘边干边学,越干越顺手,但包子的模样儿仍然达不到娘的境界。看我们急得满头大汗,娘笑呵呵地安慰:“孩子,常言说熟能生巧,哪能一阵儿就学会啊。元宵节时咱也包包子,你们继续学学吧!”听了这话,祖孙三人笑成一团。
看着白发苍苍的老娘,那布满皱纹的脸颊和她包的包子形成的皱褶纹理,是那么的相似啊。我的心,一瞬间湿润了。
年味儿,就是娘蒸的那笼包子!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