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副刊
第04版:特稿
标题导航
|
史话宝鸡古道
怀念老屋
月是故乡明
腊月记忆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史话宝鸡古道
李明绪
宝鸡地处中国西部东西南北的交通要冲,自古以来,就占有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这里南有巍巍秦岭为屏障,北有绵延的千山和黄土台塬横亘,西有峻岭群山,中有渭水穿城而过,故而有“秦蜀襟喉”“关陇锁钥”之称。所以,宝鸡还是一座因渭水而孕育、因道路而兴盛、因文化而闻名、因工业而发展的城市。宝鸡当下的区位优势、文化积淀和雄厚工业基础,无一不深深植根于此地古代道路交通的发展脉络之中。
对于古老的华夏民族来说,宝鸡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地域概念。它是中国很长一段历史的代表和缩影,更是“中华文明的根与本”的源头之一。这段历史,像它身上流淌的滔滔渭水一样蜿蜒,像其身旁的莽莽秦岭一样深远。中华民族以其五千年的文明史傲然天下,而生活在宝鸡的先民们在北首岭留下的仰韶文化遗迹可追溯到七千多年前的史前岁月。五湖四海的中国人都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将炎帝神农氏奉为人文始祖。而炎帝在五千年前就在宝鸡的天台山、清姜河谷一带尝百草、制耒耜,并带领众多子民种五谷、立市廛,使华夏民族摆脱野蛮愚昧,在人类发展史上率先启程。
探寻中华文明的源头,宝鸡的古代道路文化是一个绝对不能忽视的原点。遍布宝鸡境内的古道、栈道、阁道、驿道、津渡、水路、陆路遗迹众多,道路交通资源十分丰富。而古代道路对于地区的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军事战略而言,犹如身体与血管、神经中枢与经络的关系那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宝鸡古代道路,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承担着不同历史时期交通、交往、交流、交易的重要功能。宝鸡古代道路是展示文化交融的通道、走向文明的回廊,是文武经略的疆场、文学艺术的典藏,是中国古代道路交通发展史上的重要“博物馆”,是与周边区域相互贯通的一个文化符号和文化名片,是旅游协同发展的文化纽带和联动载体。
宝鸡古代道路交通较为发达,早在西周初期,就有开辟道路的记录,以渭河为主的古代内河航运开始更早。公元前647年,秦穆公自雍至绛输粟援晋的“泛舟之役”,是我国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初具规模的内河航运发端;战国时期,秦相范雎创修了连通陕川的褒斜古道,它是我国历史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沿用时间最长的一条古(栈)道;西周青铜器“散氏盘”的铭文中就有关于“周道”的记载,据王国维先生考证,此“周道”即陈仓道(故道)。
自北魏正始四年(507年)至永平二年(509年)开辟的连云栈道、著名的“丝绸之路”亦从宝鸡境内经过,还有由咸阳经雍县(今凤翔区)、汧县(千阳县)、陇州(陇县)到达陇西郡东部的上邽(今甘肃天水市)的陇坂道、咸宜道,渭水峡谷道、北御匈奴的回中道……
先民为了生存、发展和交往、交流,筚路蓝缕,循河觅道,践草为径,艰苦求索,在宝鸡境内修筑了上百条驿道、栈道、支道、岔道和山野小道,开拓了陈仓道、傥骆道、褒斜道、陇关道、太白山古道、天台山古道、回中古道、南由古道等多条古道,修筑了松林驿、连云驿、平川驿、白云驿、芝田驿等多个驿站。这些古道和驿站在沟通秦岭南北文化、促进商贸交流和族群交往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现代的公路、铁路也基本沿袭着古道的走向,因循其间。古代道路交通是阐释宝鸡成长发展的重要视角,汇聚区域文化,承载着文明进程。研究宝鸡古道文化,也是探索先民们在既定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下如何不懈奋斗走向文明的历史窗口。
历史上,宝鸡古代道路交通伴随着水运、津渡和邮驿一并运行,形成了互为补充的交通运输网络。旧时位于市区南关的渭河古渡,也称陈仓渡,被誉为“渭河第一渡”,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存在,是当时宝鸡地区最大、最繁忙的水路交通运输渡口,并与汧河渡口、金陵河渡口等,共同构筑了旧时宝鸡道路交通运输线。
宝鸡古代道路交通承载着时代文明的进程,宝鸡曾是多个朝代的交通要冲和军事重镇,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周人翦商、秦人霸戎、楚汉交战、魏蜀相争、秦岭战役……历史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同时亦积淀了丰厚的军事和历史文化。直到今天,“铁马秋风大散关”“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吴玠抗金和尚原”等历史故事还流传于民间,古道遗址也成为今人和后人参观、凭吊、旅游的胜地。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