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本市新闻
第04版:政法专刊
第05版:教育周刊
第06版:城管之窗
第07版:文化
第08版:本市新闻
标题导航
|
常说不常写
衿(jin)裤带
绾(wan)个结
弥(mi)绳子
缭(liao)衣服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缭(liao)衣服
毛丽娜
在西府 地区,流传着一种独特的缝纫技艺——“缭”。这种技艺承载着老一辈人的记忆与智慧,也成为现今日常生活中常用又稀罕的手工活,可能会用到,但又不是人人都会。12月17日,在千阳县南寨镇小寨村,笔者目睹了“缭”的精湛技艺与温情一幕。村民吕艳茹手里拿着一件外套,指着破洞焦急地说:“姨妈,你快帮我把这袖子缭一下,也不知道啥时候扯开了。”李阿姨接过外套笑着说:“没关系,姨妈这就给你缭几针。”说着就拿起针线,熟练地开始缝补。在一旁观看的6岁的小男孩彤彤好奇地问:“姨奶奶,什么是‘缭’?”李阿姨笑着回答:“‘缭’是一种传统的缝纫方法,用针线斜着缝,是我们老一辈人都会的手艺。以前生活条件不好,衣服破了都得自己缭,我就是跟着我母亲一针一线学会的。”在李阿姨的巧手下,吕艳茹的外套很快就被修补如初。
接着,李阿姨又看到彤彤的裤子膝盖处已经磨破,便说:“赶快把孩子裤子脱下来,我把这个熊猫贴给娃‘缭’上,这样既能遮挡磨破的地方,而且又美观可爱。”彤彤听后,高兴地脱下裤子。不一会儿,一只可爱的熊猫贴就牢牢地“缭”在了彤彤的裤子上。彤彤看着焕然一新的裤子,高兴地说:“太棒了,姨奶奶这‘缭’的技术好厉害!”
除了“缭”衣服,西府人还说,“缭”边子、给娃“缭”个沙包等。我市退休教师田招娣对“缭”字有着深入的研究,她介绍说:“‘缭’是形声字,纟为形,尞为声。缭的本意指缠绕,后又引申为用针线斜着缝。这种技艺在宝鸡地区流传已久,是老一辈人智慧的结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电子缝纫机械的普及使用,手工缭缝技艺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然而,仍有不少像李阿姨这样的手工艺人坚守着这一传统技艺,用一针一线缝补着温情与文化。
本版插画 陈亮作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