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本市新闻
第04版:政法专刊
第05版:教育周刊
第06版:城管之窗
第07版:文化
第08版:本市新闻
标题导航
|
常说不常写
衿(jin)裤带
绾(wan)个结
弥(mi)绳子
缭(liao)衣服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弥(mi)绳子
本报记者 罗琴
“咱狗娃长得快,棉衣袖子眼看也短了一截,我今天抽空给娃弥袖子,要不穿上可就冻手咧。”12月18日,家住扶风县法门镇的李爱莲拿出小孙子去年的厚棉衣,准备把衣服袖子加长一点,这样棉衣还能再穿一年。在宝鸡,也常能听到“把两根短绳子弥一起不就变长咧”的话,方言中的“弥”,有接续、连接、增补的意思。
我市退休教师雷超说,弥最早见于西周金文,其本义为放松弓弦,又可引申为满、广、久远等,用作副词时还表示程度加深,比如《六国论》中的“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而作动词时则有填满、加满的意思,《左传》里“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中的“弥”,指的就是这个意思。翻看现代汉语词典,可以看到,弥有填满、遮掩的意思,比如,弥补、弥缝。而弥在方言中包含增长、加高的意思,可以说与古义中的充满、填满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这毛衣袖子打短了,还得弥上几圈,说的就是把衣服袖子加长。”雷超说,在西府话中,“弥”字较为常用,指的就是续上、延长、连接。
在谈论“弥袖子”这个词时,雷超还笑着说,这个词也体现了西府人古朴实在、勤劳节约的特点,现如今,日常生活中缝缝补补的活计也变少了,城里几乎看不到“弥袖子”这样的生活场 景,但老一辈 人 艰苦朴素、省吃俭用的 生 活 态度、良好家风却始终影响着后代,成为一代又一代人永恒不变的“传家宝”。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