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考古技工李伸前:
“40多年前,我们挖出了折觥”
本报记者 罗锐

  紧握手铲刮落泥土,通过土色、土质变化,判断出土层的年代;轻舞毛刷拂去尘埃,还原出文物的真实面貌……近日,在位于扶风县法门镇的周原遗址召陈西周建筑基址,72岁的考古技师李伸前正埋头工作,在一刮一铲间探寻着西周时期的一处四合院遗迹(见下图)。
  李伸前,扶风县法门镇云塘村人,虽已步入古稀之年,但他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干起活来不亚于年轻人。谈起与考古的渊源,李伸前说,1976年,在云塘村附近的庄白村,村民平整土地时意外发现一处青铜窖藏,便立即上报考古部门,相关单位遂成立了周原省级考古队。有着考古发掘基础的李伸前响应号召,积极加入这支队伍,这一年,他24岁。
  随着考古发掘不断深入,考古队发现,庄白一号窖藏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现窖藏中规模最大、器物最多的一座,103件西周青铜器井然有序地摆放着。李伸前凝望着沉睡了三千年的珍贵文物,惊喜不已。他回忆说,能遇见这么多的宝贝,是考古人的幸运。在此后的20多天里,李伸前和队友连续奋战在工地上,废寝忘食,一丝不苟,细致入微地进行清泥、除锈等工作,尽善尽美还原出“艺术瑰宝”折觥、“青铜史书”墙盘等上百件器物。
  1981年,宝鸡市考古队成立,李伸前成为其中一员,从此一干就是34年,他的足迹遍布宝鸡各个考古工地。2015年,李伸前退休后,被省考古研究院聘请,参与召陈西周建筑基址考古工作。
  李伸前当了近50年的考古技工,在他的熏陶下,儿子也从事了考古工作,孙子选择在湖北大学就读考古专业。李伸前说:“我干了一辈子考古,就是想把博大精深的周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人热爱周文化、弘扬周文化。”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