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副刊
第04版:本市新闻
标题导航
|
文字里的凤翔
远去的石磨声
牛耕岁月
房子变奏曲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牛耕岁月
黎明
多少年了,十月一到,地处秦岭北麓的家乡便拉开了繁忙的“三秋”大幕。天麻麻亮,牛叫声便不绝于耳。
在我的记忆中,每每到了秋播时节,便有淅淅沥沥的雨下个不停。因此,秋播工作就是在与老天抢时间,牛耕与人工播种要同时展开,“收种为大”是家乡人不可违背的铁律。
现如今,闲置于屋后檐墙上的木犁,时不时被飘落的雨滴光顾着,锃亮发光的犁铧已被岁月赋闲,锈迹斑斑,映不出光点,久握的犁把失去了原有的光泽,干枯而开裂。
木犁静静地躺在屋檐下,退了休似的清闲下来。先辈世世代代与牛为伍,承继了千年的农耕文明,牛耕走进了农谚,也走进了家训。你看,诸如“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立夏不下,犁头高挂”“耕读传家”等俗语农谚,无不生动地描绘了牛耕文化的广泛影响和深厚底蕴。
牛耕的日子里,木犁与农人形影不离,犁把被握得光滑细腻,犁铧锃光瓦亮,像一面镜子,照亮了我们并不宽裕的日子,也照亮了我们奔向温饱的大道。
仿佛还在昨天,我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扶犁扬鞭,汗流浃背,耕牛犁地,气喘吁吁……
夕阳西下,山乡一片寂静,从太白山刮来的阵阵凉风,吹得杨树叶哗哗作响,牛儿在槽头尽情地吃草,咀嚼着生计的酸甜苦辣,农人在月光下享受着难得的清闲与惬意,边聊天边剥着豆子或玉米棒子。
人哄地一时,地哄人一年。耕耘时不偷懒,收获季才有丰收的新粮。因此,耕耘精度与细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农人不惜被晒黑,不怕人困牛乏,也要把地犁上几遍,耱得平整,适时播种新的希望。
犁头深入土中,翻出一波波土浪,发出悦耳的声音,牛耕的合奏曲异常美妙,我听了半辈子也听不够,它不急不缓,和谐动听。我是听着牛耕声长大的,也成了一个称职的牛耕手,耕耘着黄土地,个中的酸甜苦辣酿成了耕耘的快乐和管用的温饱!
俗话说,三年能成文状元,十年难为庄稼王。费了一番周折掌握的牛耕技术,怎能忘掉?播种小麦是农事中最为繁忙的重头戏,天才麻麻亮,山坡上已是人喊牛叫,人头攒动,走在朝阳前,落在夕阳后。不得不感叹人力的伟大,仅仅十多天时间,沟沟梁梁坡坡坎坎上的几百亩薄田平平整整,让人感到欣慰。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耕耘磨亮的犁头,如同亮闪闪的月光,照进了山乡人的梦里,也照进了每个农耕者的心里。
社会发展得极快,陡坡地退耕,缓坡地机耕,收割机轰鸣,让牛淡出了耕耘的历史舞台。从前不敢想象,山区人也能弃牛而耕,这真是神奇。如今,青山依旧在,做饭不烧柴,村庄不见袅袅炊烟,处处飘香如蜜甜。
远去的牛耕与闲置的木犁,恰似一位迟暮的老者,无怨无悔地躺在岁月深处,占据着屋檐一角,忆着曾经的辉煌,望着春笋般的奇迹!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