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副刊
第04版:本市新闻
标题导航
|
文字里的凤翔
远去的石磨声
牛耕岁月
房子变奏曲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文字里的凤翔
文敏
从曾经的雍城到如今的凤翔,有许多动人的文字记载着这里的许多动人故事,而这些珍贵记录的其中一部分并不在文献里,而是镌刻在流传至今的文物上。
被康有为誉为“中华第一古物”的石鼓,一说是唐代在凤翔灵山脚下出土的,此事虽无可考,但石鼓曾在韩愈的倡议下在凤翔孔庙放置了很长时间,这是有据可查的。
石鼓文就是用籀文(大篆)镌刻在十块鼓形石上的一组四言诗。石鼓文是中国最早的石刻文字,是石刻碑文的鼻祖,也是大篆留传后世、保存比较完整且字数较多的书迹之一。唐代杜甫、韦应物、韩愈先后作《石鼓歌》称颂,宋代苏轼、欧阳修也有赞文存世。自唐以后,历代文人志士对石鼓文多有研究,题咏跋记不胜枚举。
石鼓文上承大篆、下启小篆,法度精整、意趣高古,在书法史上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唐宋以来,凡学篆书者,无不崇尚石鼓文,唐张怀瓘、明赵宦光、清康有为,以及近代吴昌硕、郭沫若等人对石鼓文都有很高的评价。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里指出,石鼓文当为书家第一法则。
1986年,秦公一号大墓出土了二十多件石磬,其上镌刻的文字被誉为汉字一统之基础、小篆诞生之母体。石磬是石制打击乐器。上古,“乐”具有极其崇高的地位。“钟鸣鼎食”是贵族的生活写照,“制礼作乐”被看作中国走向成熟文明的主要标志,而“黄钟大吕”则是最高水平音乐作品的代称。刻有铭文的石磬对研究春秋时期秦国历史、文化及秦文字演变情况意义重大。从篆文“天子郾喜,龚桓是嗣”“高阳有灵,四方以鼐”,专家断定墓主为秦国第十三位国君秦景公。石磬铭文中有“惟四年八月初吉甲申”句,可知此磬为秦景公四年(公元前573年八月初二或初三)亲政祭祖、祭天之物。石磬文格式工整、记事完备、韵律和谐,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基础——秦文的样貌。
雍城遗址的瓦当文字是历史的年轮。瓦当俗称瓦头,是指陶制筒瓦顶端的部分,起初是用来保护木制椽头的,后渐渐有了文字图案的装饰,就成了中国传统建筑美学中重要的一个附件。
凤翔城南是古雍城所在地,这里曾经是秦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座都城。据《史记》记载,秦国以雍城为都城历时294年,先后有19位秦国君在这里执政。而这里出土的蕲年宫当、橐泉宫当、竹泉宫当、来谷宫当等汉代文字瓦当,不但印证着史书中的风云变幻,更显示出中国古文字的韵味。瓦当文字在特定的空间内,布局、结构上都巧妙安排,独具匠心。其字体亦丰富多彩,篆书最多,隶书较为少见。其篆书变化丰富,在刚柔、曲直、方圆、疏密、欹正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高度和谐,或方峭,或流美,浑然天成。这些精美的瓦当文字文辞高古、书法隽美,既展示了高超的书法艺术,又体现出形式美和装饰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