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朋友到小学参观 幼儿园小朋友和小学生一起锻炼 提起幼小衔接,有人说:“幼儿应该零起点入学,学得太多,娃容易厌学。”也有人说:“零起点不是零准备,一点不学,跟不上小学的学习节奏。”听着这些互相矛盾却又好似都有道理的观点,不少即将步入一年级的新生的家长不禁困惑地发问:“幼小衔接,我们应该怎样科学‘衔接’?”
家长 克服焦虑情绪 更新育儿理念
“你们的孩子上幼小衔接了吗?”“老师教得扎实吗?”……新学期开学在即,家住市区陈仓园的幼儿家长王瑜在跟朋友聊天时,总是绕不开“幼小衔接”这个话题。
王瑜热衷幼小衔接的事情,还得从她被朋友拉入幼升小育儿群说起。王瑜所在的育儿群里,每天都会有“老师”分享说:“孩子‘零起点’入学,跟不上大部队的学习节奏。”“一年级老师已经不读题了,你敢让孩子‘裸奔’入学吗?”……
看到“老师”的分享,一些“家长”便问道:“我家孩子上幼儿园大班,幼小衔接还来得及吗?”这时,“老师”便会打出宣传语:“紧扣一年级知识点,轻松入学。”“9周领跑一年级”……
这些话术,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培训机构的招生“陷阱”。但有些像王瑜一样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幼儿家长,关心则乱,竟然一口气给孩子报了三四门科目的幼小衔接班。
“家长明知是‘坑’却愿意跳,究其原因是教育理念落后惹的祸。”金台区东城幼儿园园长洪晓茹一针见血地说,一些家长教育理念落后,至今依旧认为幼小衔接就是提前、超标学习。殊不知,这种方式会挫伤孩子对于学习的好奇心,甚至引发孩子的厌学情绪,已经被淘汰了。当前最新的教育理念认为,幼小衔接指的是围绕幼儿的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四个方面减缓衔接坡度,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那么,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家长要做些什么呢?洪晓茹建议,家长不能只听培训机构的片面之词,更要听一听权威专家、一线教师的科学观点和实用做法,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其次,家长可以按照幼儿园或者小学老师的指导,通过实地参观、模拟上学游戏等方式,让孩子对小学充满期待。此外,家长还可以通过家庭趣味游戏等方式,培养孩子坐得住、静得下等好习惯。
幼儿园 跳起来摘桃子 主动对接小学
“小学一年级到底教不教拼音?”“教拼音是不是快速过一遍即可?”……我市不少幼儿园园长在工作中发现,几乎每届幼儿园大班学生家长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
家长有疑问,说明幼儿园给出的答案或者目前的工作还不能满足家长的期待。为此,我市不少幼儿园“跳起来摘桃子”,主动与小学对接,做起了幼小衔接工作。
金台区车站幼儿园的做法是带着所有大班幼儿,赴金台区东仁堡小学研学。研学中,幼儿在小学大哥哥、大姐姐的带领下,不仅参观了校园、特色教室、校史馆,还化身“小记者”,采访了一年级的哥哥、姐姐和老师。
“一年级的学习难不难?”“作业多不多?”……幼儿们不停地发问。那他们有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幼儿们开心地回答说:“一年级的知识不难,我现在就能听懂。”“大哥哥、大姐姐说,老师可好了。”“拼音要学一整年,才不是学一遍就过,老师说我一定能学会。”……
同车站幼儿园一样,宝鸡高新幼儿园、东星幼儿园等9所幼儿园的900多名幼儿,走进了自己对口的小学——宝鸡高新二小,变身“小学生”,真实体验了一次小学的学习和生活。
丁零零……上课铃声响起。幼儿们排队走进一年级教室,跟着一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上了一节课。下课铃声响起,幼儿们还没从课堂上的趣味游戏中回过神,更精彩的活动拉开了序幕。你瞧,宝鸡高新二小创客、器乐等社团的学生刚刚展示完各自的绝技,时而跳跃、时而攀爬的趣味体能小游戏以及阳光课间的花式体操等又纷纷“上演”,吸引了全场幼儿的目光。不少幼儿迫不及待地跟老师和同学分享:“我太喜欢这里了。”“我现在就想上一年级。”
开展小学研学之旅、跟着小学生上课……我市各幼儿园通过主动做幼小衔接工作,让幼儿对小学生活充满了向往。
小学 学会“蹲下身子” 静心等待花开
如果说幼小衔接是一个圆环,那么幼儿家长、幼儿教师、小学教师都缺一不可。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我市不少小学主动“蹲下身子”,减缓幼小衔接坡度,精心等待花开。
宝鸡高新凤师实验幼儿园的做法就是明证。日前,该幼儿园给即将步入小学的学生及家长送出了一封公开信。信中,他们巧用漫画形式,讲述了幼儿园与小学在作息安排、环境创设、教育教学等层面的区别,引导幼儿和家长正确看待幼儿园和小学的“坡度差”,帮助家长消除焦虑情绪、幼儿熟悉小学生活。
“走出去”也是我市不少学校的常用方法。“走出去”即学校派出骨干教师,主动到幼儿及幼儿家长身边,普及科学的幼小衔接方式。金台区卧龙寺小学副校长李红英就是代表。日前,李红英走进东城幼儿园、卧龙寺幼儿园等,以《成长有时 衔接有爱》为题,给幼儿家长作了微讲座。讲座中,李红英言简意赅地说,一年级孩子学习的特点是两个“不可能”和三个“容易”。两个“不可能”即不可能考虑问题周全、不可能长时间专心 ;三个“容易”即容易忘记任务、容易被打扰、容易缺乏自信。不过,这些其实不是某个孩子的缺点,而是他们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共同特点。随着年龄增长及家长和老师的提醒引导,这些问题都会自然消失。因此,家长切忌在这个阶段给孩子无节制地加码,更不要将这些作为缺点批评孩子。无论是家长还是一线教师,都要学会“蹲下身子”,静心等待花开。
除了公开信、“走出去”等方式,我市各小学还在上课形式、校园环境等方面做了一些改变。其中,有的小学开办了亲子课堂,鼓励家长在开学第一周陪孩子共同上课,引导孩子尽快熟悉小学生活;有的小学将校园装扮得如同童话王国一般,增强学校对孩子的吸引力;有的老师在课堂上特意增加了各类趣味游戏,让孩子们能在课堂上坐得住。
总之,从幼儿园到小学,不是翻山越岭、不是跳跃大沟深壑,也不是进入天壤之别的生活,而是童年生活的一种自然延伸和过渡。所以,家长们不必过分焦虑,不妨放下焦虑情绪,与幼儿园、小学教育人携手,科学衔接、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