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本期发布:
包管(baoguan)
本报记者 祝嘉

  7月2日晚,市区一家热闹的夜市摊点上,市民徐伟宁与两位老友把酒言欢。临别之际,他郑重地举起酒杯,对老友们深情地说道:“娃的终身大事,就拜托两位兄弟了!”老友们纷纷拍胸脯保证:“老哥放心,我包管说到做到。”“三个月,包管给你找个好儿媳。”
  在日常生活中,宝鸡人特别爱用“包管”这个词来表达一定、肯定的意思。它仿佛是一种温暖的承诺,让人心生快慰和感激。每当“包管”这个词脱口而出,总伴随着说话人的担当和自信,也让听话人感到一份安心和信赖。
  在宝鸡,“包管”的使用场景很多。家中水管漏水,找邻居帮忙维修,一句“包管拾掇好”,让人温暖备至;孩子放学无人接,拜托同事代劳,一句“包管接上娃”,让人如沐春风。仿佛一句“包管”,就是一颗“定心丸”,让人瞬间安下心来。
  实际上,“包管”这个词并非现代所创,它在古代文献中就已有所体现。《红楼梦》第二十八回,林黛玉生病,王夫人思量买些名贵丸药给她吃,贾宝玉却说:“这些药都是不中用的。太太给我三百六十两银子,我替妹妹配一料丸药,包管一料不完就好了。”《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诸葛亮准备草船借箭,对鲁肃说:“望子敬借我二十只船,每船要军士三十人,船上皆用青布为幔,各束草千余个,分布两边。吾别有妙用。第三日包管有十万支箭。”
  从古到今,“包管”一词在宝鸡乃至更广泛的文化语境中,都承载着厚重的人情味和责任感。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更是对信任的珍视和对承诺的践行。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