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古陈仓烽火台
关别录
  我出生在宝鸡高新区钓渭镇一个叫纸张塬的小村落,和烽火台村隔沟相望。烽火台是秦岭北麓山系向平原过渡的自然延伸,也是我的家乡久负盛名的名胜古迹。这里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有各种传奇色彩的故事。
  烽火台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是为了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军情瞭望塔和信号交换台。古时若有敌情发生,白天点狼粪施烟,夜间则烧柴草点火,台台相连,传递消息。这是最古老的信息传递方式,从“狼烟四起”“烽火连天”等成语中就可以管中窥豹,间接感受到诸侯争霸的刀光剑影和戍边守土的血雨腥风,也能依稀感知烽火台的功能和作用。
  如今,能够见证烽火台荣耀的遗迹已经消失殆尽,只剩下世代相传的地名和风骨犹存的地貌。可以断定,烽火台村这个地名至少数千年没有改变过,但周边村寨的名字却在不断变化。烽火台脚下迁来几户程姓人家,这片就叫程家崖,程家崖的西边有张姓人落户便叫张家村,张家村的南边又是李家庄、莫家洼。而烽火台村则不同,不管张王李赵谁居住,都叫烽火台,这个名字真实厚重、高雅响亮,有传承且有内涵。
  烽火台村的地貌很特别,和周边的丘陵平原截然不同,突兀地高出几十尺,任性地前倾几百丈,就像一条把头伸进渭河汲水的巨龙,制高点在它高高耸起的脊梁上。烽火台就建筑在龙背之上,西接陈仓大散关,东连岐山五丈原,确实有降龙伏虎的磅礴气势和高瞻远瞩的辽阔视野。这种地质地貌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是岁月精雕细刻的杰作。
  让烽火台洗尽铅华,延续精彩的是1969年。那一年,慧眼识珠的战略家发现高大的烽火台是疙瘩沟的门户和天然屏障,它伟岸的身躯后所掩藏的沟壑天地,非常符合彼时“近山、不进山”的选址标准。于是人们把科技含量领先、需要重点保护的高压真空开关厂从北京搬迁到这里,一大批科学家、工人和技术人员离开繁华的大都市,告别富饶的华北平原,钻进烽火台身后的山沟,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奋斗者之歌。
  当时工厂的性质是严格保密的,对外只称作三十九号信箱。厂房和居民楼相依相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初级工序就安排在户外生产,终端产品的组装则需要在更安全的地方进行。烽火台延绵不断的崇山峻岭和直立性很强的黄土,非常适合开挖窑洞、修建地道。建设者们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用原始的开挖工具,把装配和贮存车间全部镶嵌进烽火台腹内,使厂房能够抵御相当惊人的爆炸力,也具有极隐蔽的反侦察特质。这是烽火台的高光时期,它带给附近农民更多就业岗位,给祖国的国防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
  我认识烽火台是从小时候走亲戚开始的。亲戚是父亲的结拜大哥,是走山时认识的患难之交,一生同甘共苦、肝胆相照,他们二人只有互相帮衬,没有算计利用,将友情延续到我们这一辈。那时候,烽火台有古土城和庙宇,我小时候走亲戚见过不止一次,仔细辨认残垣断壁,还能看见土城模糊的痕迹。城门洞中摆地摊买卖小白兔的场景,常常会浮现在我眼前。后来,这里又修成了梯田,种上了庄稼。
  从亲戚口中听闻,如今的烽火台村已焕然一新。手机不用说早已普及,家家户户都有小汽车,每家都储备着充足的粮食。通村公路沿着蜿蜒的龙背山脊延伸,与310国道无缝相连,形成了一条便捷的交通网。高铁更是穿梭而过,环秦岭旅游观光专线也已经破土动工,年少时渴望天堑变通途的梦想很快会成为现实。到时再去走亲戚,不必下纸张塬再上烽火台,只要踏上彩虹桥,就能迈进亲戚家的门。
  烽火台是科技进步和时代巨变的见证者,它亲历了信息传递技术从最原始的点燃烽火、飞鸽传书,演变到电报、电话,继而突破量子通信技术,完成北斗组网、实现天地通话的全过程。烽火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它永远腰杆笔直、头颅高昂,胸怀坦荡、宠辱不惊、临危不惧,巍然屹立于华夏大地。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