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在宝鸡的名声很大,可以说在陕西诸多县区中也是出类拔萃的。这里的泥塑、西凤酒、马勺脸谱、西府剪纸还有秦公大墓……一切都让人充满向往,令我流连忘返。
仲夏,我怀着一腔浓郁的憧憬,沿西宝高速一路西行,两三个小时就抵达凤翔,本想着好好玩两天,然而事不凑巧,最后只在东湖逗留了一会儿。虽然凤翔美景众多,历史底蕴深厚,但那时的我无暇分心,把对凤翔所有的情感都倾注在游赏东湖上。
适逢周末,我一大早就出了宾馆,顺着东大街一路前行,几分钟就到了东湖公园,绕过硕大的苏东坡雕像,迈进雕梁画栋的东湖北门,心中顿时涌现出一种全新的感觉。公园内,晨练者或游人闲客品味着各自的幸福,我沿着林荫步道漫步在曲径通幽的东湖西畔。日上三竿,凉风习习,阳光从湖对面高大蓊郁的树影里透出来,半湖清亮半湖阴,湖面波光粼粼,湖边浓绿的柳枝长长垂下,被微风吹得徐徐摇晃,惹得假山阁楼和拱桥长廊也趁着湖光水色晃悠悠地舞荡起来。
欣赏着湖畔晨色,想象着凤翔的人文风情,思绪仿佛也穿越了两三千年之遥。《诗经·秦风·驷驖》描述了秦国君携子在雍水北岸的北园骑马游猎的盛景,这里的北园,有学者认为就是凤翔东湖及其周边地区;唐代大诗人韩愈曾在仕途受阻时赴凤翔府求助恩师邢君牙,然终因老师性格刚直而未果;多年后,韩愈的门生贾岛与朱庆馀因科举不顺,亦到凤翔游历,他们相聚于西池品酒吟诗,留下《凤翔西池与贾岛纳凉》一诗,展现了朋友相聚的闲情逸致。
作为周秦文明的摇篮,凤翔这座遐迩闻名的文化古城,不仅吸引了王维、杜甫、岑参、吴道子、颜真卿等文学巨匠和艺术大师观光,也有前人留下的不朽诗文和永载史册的传奇人物事迹。而在这璀璨的文化星空中,文忠公苏轼更是一位熠熠生辉的巨星,其影响深远,令人不得不提。
北宋嘉祐六年,二十四岁的巴蜀青年苏轼出任凤翔府签书判官。身为一代文豪的苏轼,在凤翔任职的三年间,留下了百余首诗歌以及《凤鸣驿记》《喜雨亭记》《凌虚台记》等脍炙人口的名篇,这些作品皆载入典籍,流传至今。相关史料记载,他在此初展雄才、大显作为、意气风发,先后协助凤翔太守宋选、陈希亮,疏通饮凤池、引入凤凰泉水、种莲栽柳、建桥修亭,并将此地更名为东湖。东湖与杭州西湖并称为“姊妹湖”,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也成为凤翔乃至中国文化的瑰宝。
东湖从北往南,被绿洲小岛或石堤廊桥相隔,分成了三个区域,亭台楼坊古朴典雅,苔径仄道曲径回环,所见芳草萋萋,鼻间花香袭人,移步挪影,皆有身处苏杭之感。湖西南岸是望苏亭,东岸有洗砚亭,来雨轩藏于古树花丛,一览亭拔地凌空矗立东南,拾级而上,极目四望,雍野风光尽收眼底。东湖景区内,景致散缀,如凌虚眺远、君子吊古、石螭吐甘、曲桥观鱼、沧浪瀑布、断桥叙史、墨海揽胜、牡丹争艳等,每一处景致都蕴藏着深厚的典故,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充满灵气的历史画卷之中。这里不仅是一处佳景传四方的古园林,更是名满三秦的风景名胜区,令人叹为观止。
苏轼一生几经沉浮,无论身处何地,他始终将百姓福祉放在首位。沿湖漫行,相传苏轼曾经植柳的地方如今只留下一通石牌,幸运的是,湖东岸的那棵传说中由林则徐亲手种植的柳树,依然矗立在那里,粗壮高大、柳枝如瀑。
匆匆一瞥,对东湖的感觉难以言表,总觉得自己的观察如同管中窥豹、盲人摸象般肤浅。然而,转念一想,这或许也为下次造访东湖留下了期待和念想,这样岂不是更好?
毕竟,我以后还要来凤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