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秦腔传承从培养人才和兴趣开始
韩正强
  日前,宝鸡秦腔艺术人才培训班开班,100余名专业演员和秦腔爱好者参加培训。这个看似很普通的消息,却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朋友圈转发有之,网络上热议有之,总之觉得这是好事,这是事关秦腔传承的有效“动作”,所以广而告之。笔者在报纸上看到后,也欣慰不已,尽管自己不是秦腔的“铁粉”,但打小听秦腔,经典的戏曲唱段也能哼上几句,虽总是跑调,但是自个儿心里美滋滋的。
  这样的感受,相信很多宝鸡人都有,因而当秦腔遭遇电影、电视乃至手机带来的冲击,出现观众兴趣转移、演出场次减少等现象时,笔者与大家一样期盼这一古老的剧种能重新焕发生命力,让这种根植于记忆和血脉的乡愁一代代传下去,让我们的孩子也能吼上几声西秦腔。
  人才,是传承和振兴秦腔的关键。有人才,秦腔方谈得上传承。秦腔兴盛时,无论城里乡下,只要有戏台,台下总是摩肩接踵,人们总是赶场去看,而那些秦腔大家如马友仙、贠宗翰、李爱琴等老一辈艺术家更是被老百姓所熟知,他们的唱腔、身段常常是戏迷茶余饭后的谈资。当然小地方也有“台柱子”,尽管不是那么出名,但“粉丝”却不少,观众一边看着,一边议论:“这个人有点丁良生的味道,再唱几年就更好了!”从某个角度来说,秦腔的兴盛绝对与秦腔人才有关。因而,振兴秦腔首先要抓秦腔人才的培养,通过各种方式,精心挑选一批热爱秦腔艺术、底子好的苗子,再请一些优秀的老演员进行“传功”,让秦腔的舞台上不断涌现出新的名角,从而真正把秦腔的精髓传下去。
  最近,网络上蹿红一首《洋芋花赛牡丹》的短视频,词十分简单,只有两三句,曲子是传统的秦腔过门。这首歌之所以火,得益于秦腔的曲调。曲子响起时,勾起了人们心底的秦腔记忆。这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思:秦腔并没有过时,网络时代,秦腔的传承和传播方式必须体现时代特点。抖音上秦腔爱好者的演唱片段,评论区内跟帖很多,点赞量很大。在继承与发展中碰撞出时代的火花,要求我们改变和调整秦腔的传播方式,台上认真演很重要,但拍短视频也很重要;台上可以完整地展示秦腔艺术的魅力,短视频中可以拍些戏服的穿着及意义、戏曲的故事,以及脸上的妆怎么化,有意识地培养大家的兴趣,特别是新生代对传统戏曲的兴趣。观众是秦腔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当秦腔“粉丝”“票友”越来越多时,秦腔的根基也会越扎越牢。
  令人欣喜的是,近几年随着秦腔进校园的开展,一个个小戏迷也开始出现了。校园演出中,稚嫩的声音唱着秦腔的场面也越来越多;公园里爷爷和小孙子同台献艺,唱的人激情四射,听的人心潮澎湃……这怎能不让人欣慰和激动呢?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