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如何焕发新光彩?老泥货
◎何翼皓
    凤翔泥塑(资料图)

  宝鸡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素来拥有“民间工艺美术之乡”的美誉。在2700多年的建城史中,劳动人民以智慧和勤劳创造了一件件精致的手工艺品,其中以凤翔泥塑为代表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最为有名。
  时至今日,这些传统技艺非但没有因时代变迁而落伍,反而在传承人的坚守下焕发出新的光彩,成为一张张“宝鸡名片”,甚至在各种重要场合“现身”,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始于明代历史悠久
  凤翔泥塑发展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明代朱元璋麾下的第六营兵士。兵士们捏制泥货,并以彩绘点缀示人。后来,一些兵士定居凤翔六营,不断精进手艺并以此为生,这类“泥活儿”逐渐成为商品流入市场,后被称为“泥货”,并演变发展、传承至今。
  随着时代变迁,凤翔泥塑的种类、用途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最初,泥货的造型与花色较为单一,随着数百年间手艺的传承与创新,泥货的类型分成了挂片、坐虎、浮雕、杂货、小货五种,而其花色类型丰富到170多类。旧时,泥货常被居民购置用于镇宅辟邪、祈福求子,而现在它不仅是民居中常见的吉祥物,还成为赠予各国外宾的礼品,实现了从“宝鸡名片”到“中国名片”的飞跃。
  精雕细琢独运匠心
  韩建斌是凤翔泥塑胡深世家第六代传承人,从小受家庭氛围熏陶,跟随外祖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胡深和母亲胡小红学习做泥塑。在大学期间,他以凤翔泥塑为选题完成了毕业论文,而后便回到家乡,从长辈手中接过了“火炬”。
  工序繁琐,环环相扣,一笔一画,大有文章。制作凤翔泥塑的工艺流程有采土、砸泥、造型、制模、翻坯、合坯、粉洗、勾线、彩绘、上清漆和包装。为了精益求精,整个制作过程中的原材料和工具完全是纯手工自制的。韩建斌说:“普通的工笔,要么锋太长,噙不住墨,要么锋太短,线条不够均匀,因此我们会用黄鼠狼尾巴上的毛自制画笔。还有矿物质的颜料,也需要加胶自己熬制,从而使颜色之间互相协调。”
  韩建斌说,在进行创作时,既要做到“无私”,也要做到“自私”。“无私”是一种忽略竞争关系与经济价值的态度,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责任,放心大胆地进行创作;“自私”则是指创作的主观性和活态化,“通常我们会说,所有做艺术的人都是在脑海中架构现实世界,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越接近,甚至达到趋同的这种境界,就叫天人合一。”
  谈到工匠精神,韩建斌引用了胡深先生的一句话:海深有底,艺术无限。在他看来,工匠精神就是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状态,最好的作品永远是下一件。
  守正创新活水长流
  胡锦伟是凤翔泥塑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90后”传承人代表。受到父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胡新明的影响,自小便对凤翔泥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胡锦伟表示,之所以选择回乡传承手艺、赓续非遗薪火,是因为自己与凤翔泥塑有一种“互相成全”的关系。“凤翔泥塑养活了我这一代人,那么我也应该去为它做些事情。”因此,在大学毕业后,胡锦伟毅然决定回到家乡,承担起传承这项技艺的责任。
  在泥塑马和泥塑羊先后荣登国家生肖邮票后,凤翔泥塑声名大振,逐渐获得更多关注和重视。而如今,在这网络发达、万物互联的时代,研学、电商、短视频等新兴传播产业和方式兴起,为凤翔泥塑注入了更多活力。作为年轻的传承人,胡锦伟将凤翔泥塑的未来发展归纳为“三步走”,即:传统技艺的传承、研学活动、文创,“当然,我们目前还处于摸索的阶段,但还是依据这三步走的计划,细化深入去执行。”
  守正创新是传统技艺长久发展的秘诀。胡锦伟认为,非遗传承人的必备品质可以用传承、专业、创新三个词语来概括,而自己这一代传承人应当充分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虚心向老一辈人学习,年轻一代刻苦钻研、与时俱进,为未来非遗发展做好铺垫。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传承非遗技艺、推广非遗文化,既要独具匠心、坚守传统,也要与时俱进、创新求变,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地方特色,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水长流不息。
  在这片广袤的西秦大地上,无数身负传承责任的非遗匠人接过火炬,谱写焕发新光彩的非遗故事。坚守初心,灵活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他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捍卫者、传承者,他们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非遗文脉的长流不息。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