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本期发布:
夏天的故事
一汪醴泉甘如饴
本报记者巨侃

  “五一”假期,来自全国各地的许多游客到宝鸡麟游县游玩,他们想亲眼看看九成宫,欣赏珍藏于此的醴泉铭碑。
  一千多年前,一个初夏时节,一位英武的皇帝偕夫人来到一处离宫避暑。一根手杖捅出了一汪泉水,留下了一段美谈,成就了一块丰碑。
  这位皇帝,就是“贞观之治”的开创者唐太宗李世民,时年34岁。他和皇后避暑的离宫,是麟游县的九成宫,发现的泉水,甘饴如薄酒,命名为“醴泉”。那块因泉水而成就的丰碑,文辞、书法、刻工俱佳,被誉为“三绝碑”——九成宫醴泉铭碑因此得名。
  九成宫醴泉铭碑铭文讲述了唐太宗发现醴泉的前后经过和历史细节。据麟游县文管所研究员魏益寿介绍,唐太宗为何远离京都长安来到麟游九成宫避暑?其实有两个原因:一是身体原因。他18岁就跟随父兄征战四方,27岁君临天下,抚治万民。长期的戎马生活和工作操劳,让他患上了一种皮下气血凝滞的疾病,针灸药疗都不见好转,而京城长安的炎热湿暑对这种病又危害很大,所以群臣都劝谏他找个地方好好休息、调养一下身体。二是考察改建后的离宫。九成宫原名仁寿宫,始建于公元593年,系前朝皇帝的避暑离宫。本来群臣的意思是在长安附近新建一所离宫供皇帝休养,唐太宗觉得太浪费,还不如将仁寿宫做个“简装修”,适当扩大一些,自己住进去也挺好。于是在唐太宗贞观五年(公元631年),仁寿宫得以修复扩建,更名为“九成宫”。唐太宗在第二年的初夏四月第一次驾临九成宫,就有考察、验收工程和试住的意思。
  据碑铭记载,唐太宗考察发现,仁寿宫内池沼湖泊之水全部引自山涧,但宫城大内缺少水源。在四月十六日这天,他偕长孙皇后,遍游台榭亭阁之下,俯身细看山根土壤,发现一处很湿润,就用手杖疏导,果然有泉水涌出,并且甘饴如薄酒。
  皇帝发现醴泉,大家都喜形于色,纷纷奔走相告。面对文武臣僚的称颂,唐太宗和长孙皇后表现得很冷静,说天赐祥瑞乃社稷之福、万民之福。
  后来,时任秘书工作的大臣魏征撰文将此事件记录下来,即闻名于世的《九成宫醴泉铭》,铭文在颂扬唐太宗文治武功、民族和睦的盛景的同时,又对太宗提出了委婉而深刻的治国警示。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